經文:林後5:14-15   


  「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因我們想,一人既替眾人死,眾人就都死了;並且他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着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林後5:14-15)

 

一、新的一年

  每逢歲首,的確是立志的好時機。有了目標,奔跑才不至徒然。但很多時,我們卻陷於「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的光景。因此在新的一年,我們除了定立新的目標,也應從動力源頭想想,甚麼才是我們奔向目標的力量?是甚麼吸引着我們不斷的往前?

  哥林多後書五章14-15節,我找到了答案。呂振中譯本翻成為「基督的愛催迫着我們」。意思就好像基督的愛不斷的把我們推前。即或我們想小歇一下,這種愛卻把我們迫得透不過氣來,欲罷不能。

 

二、神的愛是力量的源頭

  愛是要經歷、要感受(從前風聞有祢,現在親眼見祢)。

  神是要我們經歷、感受祂的愛。哥林多前書的愛篇,表面看來好像把愛定義一下,但細味每一句,就會發現當中都可包含着不同的故事。我們時有跌倒,神卻用祂慈繩愛索多次多方將我們牽引回來,祂用無悔的愛愛我們。我們看到自己的軟弱,看到自己的卑微,不得不自愧,心悅誠服的對神的愛有所回應。

  有些人對愛是很敏銳的,或許對弟兄來說,就變得難於理解。我們若只從道理上認識卻沒有進到實際,就是說明白也只是留於表面而已。因此我們需要經歷神的愛,而經歷卻是累積過來。因此我們要學習細膩,生活中經歷主的點滴都一一好好把握。弟兄姊妹,你們還記得馬可?在馬可福音十四章51節,記載了一節前後文毫無關連的插曲「有一個少年人,赤身披着一塊麻布,跟隨耶穌,眾人就捉拿他。他卻丟了麻布,赤身逃走了。」讀聖經的人都認為那個少年人跟本就是馬可他自己。赤身的確是很難為情,但在馬可心裏,這卻是一段背棄主愛、落荒而逃的經歷。他雖然見證了主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也定意跟隨主,但少年人的難處就在於他頭腦所接受的知識和他的經歷,有一段非常大的差距。馬可的心是愛主的,他的眼睛看見了,耳朵也聽到了,但是這條路卻就是跟不上。弟兄姊妹,你也曾有這樣的經歷嗎?同樣的,我們有失敗、有荒涼、有軟弱,主是如何尋找得着我們呢?

 

三、不為己活

  呂振中譯本的「基督的愛催迫着我們」的結果,就是「不再為自己活」。中國彥語「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說起來理所當然,但當我們受主愛激勵,唯一的回應也就是「為主而活」。

1. 在服事

  學習服事最困難的地方,不是學習技巧,也不是學習方法,乃是學做服事的人、學習放下己見。服事的人是「彼此洗腳的人」,是看別人比自己強的人,是彼此配搭的人。約翰福音十三章十四節,記載了主耶穌身為夫子,也親手為門徒逐一洗腳,樹立了彼此謙卑的好榜樣。而配搭事奉,就好像拼圖一樣,一塊凹的拼圖,需要一塊凸的拼圖,才填補缺口。相反,一塊凸的拼圖是要一塊凹的拼圖才能容納凸出來的部份。沒有單獨服事的人是完美,但神卻能把一羣未完美的人配搭起來成為一幅完美的圖畫才是祂的智慧及心意。

  也就是因着主愛的呼召,我們學習放下自己天然的感覺,就好像主放下夫子身份為門徒洗腳一樣。尤其是去接納一些我們覺得自己不能勝任的服事。一步一步被主陶造我們屬靈的生命。

2. 在家庭

  家庭就是最好表逹「真我」的地方。所以在婚前輔導,我們常被提醒不要寄望改變另一半,相反我們要憑主的愛去學習捨己,以基督的愛彼此相愛,事事總為對方着想,同甘共苦。教養兒女也要把她們交托給主,好讓她們自己也同樣經歷主。

3. 在工作

  工作就是給人糊口,就是為着己活才作活。很難想像不為己而工作。話雖如此,我們有否在工作見證神?我們有否盡忠工作,有否無帶着無虧的良心工作?抑或我們是帶着愁恨在電郵的戰場上拼過死活。我們求主改變我們,讓我們能容納我們所不能容的,讓我們接受我們所不能接受的挑戰。有時我們或會遇到一些「難頂」的上司或同事,他們可能事事針對你,但無論如何,除了守住見證,我們也可仰望主,專心忍耐讓神藉着這些「痛苦」的經歷叫的我們成長。

4. 數算主愛

  就讓我們從今天起,把握每一個經歷主的時刻,每一天藉着禱告交托主,將大大小小的事都放到主面前,神必讓我們經歷祂亳無保留的大愛。因着祂的愛,我們就用行動來回應──「不為己活,為主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