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相交】
團體禱告(二)
團體禱告的性質
藍培德
藍培德弟兄(1931-2015)在英國列治文市哈爾福特樓(Halford House in Richmond, England)的聚會中,曾傳講一系列「禱告的學校」的信息,強調團體禱告的需要。這一系列的信息記錄由基督徒錄音帶職事(Christian Tape Ministry)於1993年6月出版,書名為《禱告的學校》(The School of Prayer),裏頭共有九篇信息,從不同方面講論團體的禱告及代求的禱告。本篇《團體禱告的性質》(The Nature of Corporate Prayer)是書中第一篇信息,作為全書的基礎講論,深信必對我們在教會禱告的服事上有很大的幫助和提醒。
本篇信息曾在1997年出版的荃灣家刊物《配搭事奉》中刊登。現重新刊出,盼望弟兄姊妹得着幫助。文中方形括號〔〕內之附註乃譯者所加。
讀經:
-
馬太福音十八章19-20節「我又告訴你們,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的求甚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因為無論在那裏,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裏就有我在他們中間。」
-
馬太福音六章5-15節「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愛站在會堂裏和十字路口上禱告,故意叫人看見。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你們不可效法他們;因為你們沒有祈求以先,你們所需用的,你們的父早已知道了。所以,你們禱告要這樣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或作:脫離惡者)。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阿們!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
-
提摩太前書二章1-4節「我勸你,第一要為萬人懇求、禱告、代求、祝謝;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該如此,使我們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的度日。這是好的,在神我們救主面前可蒙悅納。他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
- 使徒行傳四章23-31節「二人既被釋放,就到會友那裏去,把祭司長和長老所說的話都告訴他們。他們聽見了,就同心合意的高聲向神說:主阿!你是造天、地、海,和其中萬物的,你曾藉着聖靈,託你僕人─我們祖宗大衛的口,說:外邦為甚麼爭鬧﹖萬民為甚麼謀算虛妄的事?世上的君王一齊起來,臣宰也聚集,要敵擋主,並主的受膏者(或作:基督)。希律和本丟彼拉多,外邦人和以色列民,果然在這城裏聚集,要攻打你所膏的聖僕(僕:或作子)耶穌,成就你手和你意旨所預定必有的事。他們恐嚇我們,現在求主鑒察,一面叫你僕人大放膽量講你的道,一面伸出你的手來醫治疾病,並且使神蹟奇事因着你聖僕(僕:或作子)耶穌的名行出來。禱告完了,聚會的地方震動,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放膽講論神的道。」
禱告:
親愛的主,當我們這段日子在這裏有第一次聚集的時候,我們知道仇敵會用盡一切的法子去攔截你的話,或是使之含糊,以致這些話不能進到我們裏面去。但是我們讚美你,因為你的話是活潑、是有功效的,比兩刃的利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和骨髓都能刺入剖開。哦,主,我們把自己帶到你跟前,我們要宣告你的話說:耶穌基督是主。主,我們也要感謝你,儘管今天在看不見的領域裏有一切的舉動,但在我們主耶穌基督裏我們卻是穩妥的。你已經把恩典、力量、智慧和生命供應了我們。我們又感謝你給我們預備的膏油塗抹,不單為講的,也為着聽的。主阿,我們如今都藉着信站立在這膏抹中,好叫這段時間成為神聖光照和啟示的時候。雖然或許所要講的內容有些人已認識,但求你釋放我們,叫我們不會因着已認識了便關閉自己不接受。哦,父阿,讓這些話都帶着新鮮和生命臨到我們,好叫我們不單領受舊的寶貝,也從你的手領受新的寶貝。因此,我們一同把自己交給你。奉我們主耶穌的名。阿們。
我們所要談論的,不是私下或是個人的禱告,而是團體的禱告,雖然我們將會一再的(卻不會很多)參照私下的禱告。但我們所交通的將集中在團體禱告這方面,這件事是絕少人領會和教導的,彷似成了一門失落的藝術。例如,難得有屬靈書籍論及團體的禱告。現在有許許多多的書籍是關於個人禱告或靈修的:邦茲(E.M. Bounds)的《祈禱出來的能力》〔中譯由宣道出版社出版〕、慕安得烈(Andrew Murray)的《代禱的秘訣》〔中譯由美國見證出版社出版〕及許多其他書籍。可是,我知道只有兩本書是關於團體禱告的。一本是亞瑟.華理斯(Arthur Wallis)的《在靈裏禱告》(Pray in the Spirit),這本書其實在許多地方也是談及個人方面多於團體方面。有一個美國婦人,她的名字我忘記了,曾經寫過一本很簡單的書,是關於團體禱告的。另外還有一本書,是倪柝聲的信息,就是《教會禱告的職事》。我建議大家把這本書讀一讀,因為這實在是在團體禱告這事上講得很簡明卻又很清晰的一本書。這書可以多方面補充我的交通。
有另一本書,雖然並不是一本實際談論團體禱告的書,但卻說明了許多我這幾次所要講的內容,這書就是理斯.豪威爾(Rees Howells)的傳記《劬勞的祭司──代禱使徒豪威爾》〔中譯由台灣橄欖基金會出版〕。這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故事。這是在一個人身上及一群神子民身上的說明,他們在天鵝海〔Swansea,英國威爾斯的城市〕以一種很奇特的方式形成。這正是團體禱告這整件事的一個說明,特別是在代求這方面。
學習團體禱告的重要性
有一件叫人難過的事,就是真正懂得怎樣禱告的團體是屈指可算的(我是連那些靈恩團體也算在內了)。我走遍整個歐洲,也曾到過美國許多趟,當然,必定有些團體是我一無所知的。可是,關於團體禱告這門失落的藝術,我想這是一件叫人傷感的證據。據我所知,在耶路撒冷和洛杉磯之間,真正懂得怎樣一同禱告的,只有四個群體。哦,有許許多多的禱告聚會,卻只有非常非常少的群體,真正懂得怎樣一同禱告,並且懂得怎樣一同把事情禱告得透徹。
黑暗的權勢一直在暗中加劇工作,使許多禱告聚會不過就是聚集在一起禱告而已。許多禱告聚會只是附在讀經聚會之後。亞倫.烈柏夫(Alan Redpath)若干年前曾經說過:「假若你在同一個晚上有讀經聚會,又有禱告聚會,那麼你所得到的將會既不是一個合宜的讀經聚會,也不是一個合適的禱告聚會。」有時候,禱告聚會只不過佔了當晚最後的十分鐘。在其他時候,在所謂的禱告聚會中,提供了極大量的資料,到了最後才用大約十至十二分鐘來禱告。我們曾經參加過一些聯合禱告聚會週,每天晚上有四十五至五十分鐘的信息時間,到末了只得十至十五分鐘禱告。
這又是仇敵在這個範圍的工作,一個非常非常叫人難過的證據。因着這樣,所有神子民的群體都癱瘓或堵塞了,很多神的工作被打岔了,起不了作用。無論我們喜歡與否,神的話語是真理,神的話也告訴我們,我們不是與屬血氣的摔跤,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摔跤。因此,我們應當穿上神全副軍裝,並且成就了一切,還能站立得住。我們也要拿着聖靈的寶劍,並且要在靈裏隨時多方禱告祈求﹝參弗六10-18﹞。
許多時候,我們以為我們只不過與屬血氣的爭戰。我們看見週遭的冷淡,看見週圍的人那種漠不關心。我們見到在所有戶外傳福音時碰到的剛硬。有時候,有一些很難對付的基督徒,他們好像在每件事上都成為障礙。這總是屬血氣而來的。不是帶領的弟兄有問題,就是在會眾中其他人於某些事上出了差錯。可是,這總是屬血氣的。當然,仇敵會利用屬血氣的,但神的話說:「因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原文作摔跤),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弗六12)
「執政的」是指着甚麼來說的呢?「掌權的」是甚麼意思呢?執政的乃是那些管治區域的魔君〔參但十13,20〕。掌權的乃是那些有權柄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是甚麼意思呢?這是指在血氣、意識形態、新哲學思想、新興的理念等等背後的故事,在這些一切的背後往往有靈界的能力,正在管轄現今屬靈的幽暗,擄去了成千上萬的人。整個社群被困在捆鎖之中。一個地方的教會可以伏在一個阻礙底下,最終變成癱瘓,並且給仇敵制服。倘若那些神的兒女不能醒過來,仇敵就會壓倒他們,直至所有生命都給扼殺。
畢竟,使徒保羅並不是說:「我們與撒但打一場網球冠軍賽。」卻是說:「我們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摔跤。」摔跤是一種粗暴的運動。並不是像網球比賽那樣,把球打過來又打過去,你記下點數說:「阿,很好,我們今天打得好,仇敵似乎出局了。」使徒保羅並不是用一種斯文的運動去形容這種爭戰。他所用的是一種粗暴的運動──摔跤,就是汗和血,意思是你的手臂可能給扭到你的背後,或是你的腿幾乎給扯斷,又或者你可能給拋到擂臺的另一邊,下一刻則給重量級的摔角手坐在你身上。
然而許多基督徒並不是這樣想。他們以為基督徒的生活應該像「遊車河」一樣,覺得說我們信徒無時無刻都應該有一種美妙、開心快活的經歷。假若稍為提到仇敵的意思,那一定有甚麼出錯了。不,並沒有出錯。「我們不是與屬血氣的摔跤,乃是與執政的、掌權的摔跤。」有時候,那些執掌權柄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和天空中屬靈氣的惡魔會把我們抓緊,並且把我們如虎鉗般夾着。有時候,他們會坐在我們身上。但是,假若你曾經看過摔角比賽,你知道當某個重量級選手壓倒了另一個重量級選手,並不表示他已經勝利了。處於下風的那個仍可以起來,然後贏得整個賽事。
「我們不是與屬血氣的摔跤,乃是與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摔跤。」「我們不是與屬血氣的摔跤」是甚麼意思?肯定的說,意思是必須有人來盡禱告的職事。在一個社群被攻破,向神的能力和神的工作敞開之前,必須有人在背後禱告,使仇敵癱瘓。我們的主說:「先捆住那壯士,才可以搶奪他的家財。」〔見太十二29〕然而,我們卻不是這樣想。我們以為只要所傳講的福音信息夠長,就必定有人得救。以為只要你能有一個「運作順暢」的福音聚會,只要有某一種對的氣氛,就必定有人得救。可是,你可以有了一切,但你仍舊好像碰上一道剛硬的牆壁。越要緊和越有屬靈價值的工作,仇敵就越是要潛進來,要來壓制。牠不會退卻而讓你進行賽事,牠不會容讓你有好的時機使事情有長久的突破。
因此我們必須明白這個很簡單的事實:在神的教會中,很少事情比團體的禱告更加有戰略方面的重要性。在前面的日子,世界歷史最後的一個階段中,我們需要懂得怎樣一同禱告,並且懂得怎樣一同把一件事情禱告得透徹。
再者,假若在前面的年間有真實的逼迫臨到,假若我們會失去自由,那麼我們現在就要懂得怎樣在小組中,得以真正地一同學習。不要白白等到那日子破曉的時分,然後忽然間,我們想:「多少年前他們在禱告的學校中講了些甚麼?我們過去常常受的教導是甚麼?」那時已太遲了!你必須記得,在那日子,天發亮的時候,仇敵會有更大的能力。那時候,你不可能再去研讀書籍,好像從前一樣實行團體禱告的所有原則。除非神的靈把這個燃點在我們裏面,否則在危急關頭的日子,我們將會後悔莫及。
這就是為甚麼無論要付多大的代價,我們(不單為着那些在主裏年輕的,也為着那些在主裏面年長的)都需要學習團體禱告的功課。我們中間較年邁的所學的一些禱告的壞習慣,這些習慣已經成為我們第二種天性。「噢,因為我在主裏面年事已老了,並且有這等背景,所以我想學來也沒有用。」這樣承認自己軟弱的說法是沒有好處的。你是不是要告訴我說,聖靈無法勝過你的背景?祂能夠保守一切你背景中最好和最有價值的東西,也能夠勝過一切不好的東西。只要你信靠祂,並且敞開自己接受改正。一切學習的基礎就是要柔和謙卑。任何人一說:「我不需要這個」,他們就永遠不會學習。甚麼人一說:「我不會接受這個的」,他們就無法學習。
我們並不是要你全盤接受,我們所要的乃是把這些帶到主面前,並且實實在在地弄清楚這件事。我們必須學習怎樣使用神已經放在祂教會手上極具威力的武器。
四種禱告
在提摩太前書二章1節,我們發現有四種禱告,包括了禱告的各方面。很有意思的,就是這四個詞:懇求(supplications)、禱告(prayers)、代求(intercessions)、祝謝(thanksgivings),每一個都是以眾數形式出現的。
一、懇求
「懇求」這個詞基本的意思是「需求」,這就是它背後的意義。在欽定譯本(AV)、重訂譯本(RV)、美國標準譯本(ASV)、和重訂標準譯本(RSV)裏,都是用「懇求」這個詞。新美國標準譯本(NASB)則用「請求」(entreaties)這個詞。原因是這個詞基本的意思就是「需求」,然後就有要求,或者請求,或是懇求。這個詞強調「需要」的含意,然後因着這個需要而熱切地祈求或呼籲。這不是僅僅向神祈求一些東西而已,乃是比這個更多,就是向神熱切的呼籲,對主一個熱切的請求,迫切地向主懇求。我想,要明白「懇求」這個詞,最好的方法就是這樣想:出於急切需要而有的求問。因此,在這裏我們頭一件事,就是從真正的需要而出來的。這是由於那個需要而向主求問,是對主一種熱切的懇求,一個迫切的呼籲,一個懇切的請求,求問主在這個需要上,祂有怎樣的心思。
為甚麼有這麼多的禱告沒有功效?為何常有以下的情況?就是當我們參加過禱告聚會以後,我們好像必須硬要說:「神誠然聽了我們的禱告。」因為在我們裏頭深處,有點覺得大部份的禱告還未曾越過天花板。我們說:「不。神聽了禱告,因為神是聽禱告和應允禱告的。」而事實上,有許多禱告根本還未越過天花板,因為我們禱告自己的禱告。我們從來沒有停下來去求問主,從沒有一刻試過這樣作。換句話說,這就是禱告的第一方面,因為很明顯,這是最基本的。除非我們向主懇求,除非我們求問主,除非我們站在這個急切需要的基礎上向主呼籲,否則我們將永遠不知道祂對這件事的心思。所以,因着我們不知道祂的心思,我們只不過是反復地禱告,用了許多話語,卻毫無進展。
向主求問是所有禱告都是最基本的。除非我們先知道了主在這件事上的心意,我們無法禱告得正確,無法使用所提供的武器。例如,假使有一次公民投票﹝當時英國確有一次公投﹞。我們不知道怎樣禱告。所以,我們切實在這事上尋求主,而當我們尋求主,主就給我們話語。你必須求問主,當你求問主的時候,在你心中,在你靈裏(不是在你魂裏)就清楚的知道神說:「好的,好的。」然後,你就可以往前。這就是「你們若求甚麼,心中不疑惑,就必得着所求的」這句話的意思了〔參雅一5-6〕。你可以在心思上有許多疑惑,但在你的心中並不疑惑。
我們向主求問,我們必須在各種的事情上知道主的心思。這就是為甚麼「懇求」這件事絕對是基本的。我想除了強調「懇求」這件事以外,再沒有其他事比這個更要緊了。這是那失去的一環。
你在甚麼地方找到一些禱告聚會,其中的人有真正求問主,或者有一種求問的靈呢?這並不是說主會讓你不斷一夜又一夜地等候。事實上,在許多的事上祂只要求一種態度,一種求問的態度,然後就差不多在頃刻之間,祂會說:「事情就是這樣。」
我們以為主跟我們一樣,要用甜言蜜語逗祂開心,使祂舒暢,直到祂有好的心情,我們便能得到我們想要的。然而,主並不是這樣的。祂要接觸列治文市(Richmond)居民的心比我們更切。祂比我們更願意介入某些處境。祂所要的不過是一個求問的靈,並且有些時候,差不多立刻就有清楚的指引。然而,許多時候,在我們的禱告中,還沒有給主機會讓祂向我們顯示之先,人就很魯莽地橫衝直撞,像坦克車一樣把一切壓倒。不是說我們一定要等上好幾句鐘,祂所要的其實不過一種靈。主在這件事情上有甚麼心意呢?我們要怎樣禱告呢?神要給我們甚麼話語呢?要使用那一種武器才合適呢?
二、禱告
第二個詞是「禱告」。我們不會花太多時間在「禱告」這個詞上,因為這是新約中最常用的字眼,是禱告的一般用詞。字面上,它的意思是「傾倒出來」。這就是禱告:傾倒出來。你把一切的需要傾倒出來,把所有的傷痛傾吐出來,把所有的感受都傾倒出來。這就是禱告。我想我們大多都明白這個。
三、代求
第三個詞是「代求」。這裏所用的詞有一個意思,是向在高位的、君王、法官或王子,就是向有權柄的人請願。原本意思就是你向在高位的請願。這也是為甚麼新美國標準譯本(NASB)聖經用了「請願」(petitions)來代替「代求」(intercessions)這個詞,我認為這種翻譯可悲。那是一個差很多的譯詞,因為這詞的真正意思並不是這樣。真正的意思是你請求某些有權柄的人去作一些事。換句話說,這是指着代表他人或者我們的一些處境,去尋求神的同在和垂聽來說的,這才是代求。
這是禱告中最深的層面,卻是最少被人經歷的。在神的子民中間,只有非常少的群體很懂得團體的禱告。為甚麼?因為代求不是僅僅為着一個處境說一些話,而是你的靈、魂、體都要投入其中。這就是理斯.豪威爾一生的故事之恆久價值。假若你想成為一個代求者,你當留心,因為神將會要求屬於你的每一樣東西,包括靈、魂、體、時間、精力、健康、財物。神要奪去這一切。所以請不要貶低代求者這個字。
假若一個人離開群眾,關上門,然後向主說幾句話,這個可以說是禱告,或許是求問,但並不是代求。請你不要給這些話嚇唬了,便說:「我現在不想再作任何事情了,我希望你把我在『為英國的代求者』〔Intercessors for Britain,專門為着英國代禱的一個團體〕上除名,還有其他有關的事情。你所講關於代求的話,確實把我嚇死了。」
然而,事實上我們都必須開始學習,神也愛那些準備去代求的人。我相信沒有其他事比起準備作代求者,會叫你更靠近神的心。假若你準備作一個代求的人,神會堅定地、有力地,按你的能力,一步一步引導你。首先,從代求的幼稚園開始,進入小學,然後再上中學及大學。至終你會懂得怎樣代求。可是,我必須告訴你,這要你付出一切作為代價。不要以為代求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代求需要你付出一切的代價。這就是為甚麼只有這麼少的代求,因為這個要求一定程度屬靈的成熟。假若沒有成熟,主無法給一些祂想你代求的事情。但請不要誤會我的意思。當你在主裏面尚年幼,你若對主說:「主,我想代求。」神還是會給一些你可以應付的事情去代求。但是,神正在兩難之間,祂找不到有屬靈度量或成熟的人,足以能夠為着一些事去代求,那些事情對祂在這世上的旨意是絕對要緊的。
這就是為甚麼我鼓勵大家讀理斯.豪威爾的傳記,你就會明白到在這房間裏,沒有一個是在那群人的代求之外的,這代求的服事叫他們付上一切的代價。那些年輕人在大戰開始時被招聚在一起,留在那裏,一直到如今。他們付上了一切的代價。然而,他們進到事情的背後,因着懂得代求的功課,事情便這樣發生了。
四、祝謝
祝謝就是獻上感謝,不單為着禱告蒙應允,也為着主自己。許多人一聽到獻上感謝,就想到感謝主上一個禮拜答應了我們的禱告。我們總是這樣看感恩這件事。經上說:「當存感謝的心把你所要的告訴神」〔參腓四6〕。你知道許多人怎樣領會這句話嗎?你有一個要求,所以你對主說:「主,這是我的需要」,或者「主,這是我們的需要,請祢如此如此作……現在我要感謝祢的應允。」但是,那只會把「感恩」這個詞貶低了。
獻上感謝不是單單感謝神將要答應或已經答應了。感恩乃是為着神的所是,就是祂的一切所是:祂的恩典、祂的愛、祂的憐憫、祂的寶座、祂的真理。這是在另一個層次的。團體禱告中不可少和戰略性的一部份──敬拜──就是包含在感恩這個詞裏。
許多人是這樣自我中心,所以仇敵可以把他們弄於股掌之間。牠只需來對我們說:「你現在敬拜主沒有益處,你整天都心情不好。你從灰暗的角度看一切的事物:孩子糟透了,工作叫人討厭,上司給了你過量的工作。你下班時很不好受,還有其他事情,你就很容易發怒。不要感謝主嘛!你不過是一個失敗者而已。」然後你說:「那當然啦,我們到哈爾福特樓(Halford House)那裏聚會,首要的是真實。我們一定要真實。我不想作偽君子。我不會開口讚美主、感謝主,因為這樣作,我就成為偽君子。」那麼魔鬼便說:「當然不可,絕對不能!你不要作一個偽君子嘛!」這樣,你就宣佈放棄選擇權。你會發現你在百分之九十五的聚會都放棄選擇權。
仇敵現在把你擺在一種情況裏,就是只有當你感覺好的時候才讚美主。因此,魔鬼整個機關就運作起來,為要確保你感覺不對勁,因為牠想摧毀任何的感恩和敬拜。他知道敬拜、感恩和讚美在我們所處的爭戰中,是極厲害的武器。我們是這樣自我中心,就使我們完完全全陷入仇敵的佈局中。我們是這樣處於下風,有時候,一些人在聚會中多少年來從不開口讚美主。他們甚至不能告訴主祂是可愛的。他們不能說祂的寶座直到永遠。他們從來沒有用嘴唇公開說過:「神阿,祢的真理長存。祢的慈愛直到萬代。」
可是,我們必須明白,我們可以向神坦誠,並說:「主,我感覺很差勁,今天是很糟糕的一天,但是,主,我實在要感謝祢,祢的寶座沒有改變。我有差勁的一天,但這並不會使天上的權柄動搖。」然而,有一個看法就是當我們心情不佳,天上就會有內閣危機;假若我們在晚上食了甚麼東西,不太合我們腸胃,影響我們對事物有一種厭惡的看法,彷彿主已經退位了,整個蒼天都要塌下,成為一堆頹垣敗瓦,而仇敵就往全世界蜂湧而出。這種想法是荒謬的。
當你明白了,甚麼時候情緒低落,你仍是可以讚美主;情緒高昂的時候,你也可以讚美主。當你低沉時讚美主,你還是可以誠誠實實的。你說:「主,我實在感覺納悶,但我要因着祢的所是來感謝你。祢是奇妙的,祢就是這樣美妙。祢一切的工作都是奇妙的。祢的真理永遠常存。只不過在這個時候,我對事情有一種厭惡的看法,但是,主,祢的真理是永遠不變的,遠超過我的偏見。」
魔鬼會說:「這個人說的是真理,現在怎麼辦?我甚麼也不能作。」因此牠對跟隨牠的「下屬」說:「不要碰某人一段時間。他們光景不好的時候,比光景好的時候,對我們更有利。」你們當中有一些人正在幫助仇敵,使自己持續在一種長期不好的光景中,因為你沒有學好這個功課:我要在任何時候都稱頌主。當你想到要稱頌主,就必定要說:「很感謝祢,我心裏充滿喜樂,滿有平安。我感覺到美妙極了。」這就是你對稱頌主的意念。其實,你並不是在稱頌主,而是在稱頌你自己。你不過在說自己的情況。但是,假若你忘記自己,只是稱頌主說:「哦,主,我稱頌祢,祢是多麼奇妙,祢是真理,祢是在寶座上,祢是直到永遠的,一切的權柄都在祢手裏。」你便會忽然發覺喜樂回到你心中,平安再一次進到你心裏,生命進來了。這是很自然而然的事。
我知道我們都有同樣的疑惑。我這樣對自己說,你們也必須這樣對自己說。哦,仇敵怎樣抓住我們?牠清楚知道這種自我中心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本性。牠在這事上把我們綁得緊緊的,因此感恩成為一件很人工的事情。當那些負責的弟兄作了他們的一小份以後,我們餘下的都放棄權利,接着就有一段很長而尷尬的靜默。但是,當我們明白到我們在任何時刻都可以讚美主,那是何等奇妙。是祂的讚美,祂的讚美應當不斷的在我們的口中。然後,在我們手裏就有武器。經上說:「願我們口中向神高聲的讚美,是我們手中一把兩刃的利劍。」﹝參詩一百四十九6]
團體禱告的原則
「我又告訴你們,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的求甚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因為無論在那裏,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裏就有我在他們中間。」(太十八19-20)
甚麼是團體禱告的原則?團體禱告的原則就是一同,或者可以說是相互關連。
一、同心合意
現在我們看一看「同心合意」這個詞。「我又告訴你們,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甚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同心合意」這個詞的希臘文是sumphoneo,英文的symphony〔交響樂〕是從這個字來的。按字面,這個詞真正的意思是「一同發聲」、「一同開聲」、「一同說話」,就是「一同協和」。它主要是用在樂器上。
這就是在浪子的故事裏,當大兒子回到家中聽見「作樂的聲音」所用的詞〔參路十五25〕,他聽見了sumphoneo。在那句美妙的話中也看見這個詞:「神的殿和偶像有甚麼相同呢?」(見林後六16)那個詞是「相同」〔英文為concord,即協和〕。原初來說,整個思想可以說是關乎樂器的彼此相融、和諧一致。
好了,馬太福音十八章19節這節經文一般的意思乃是:「我們要同意去同心合意」。你們常常是這樣領會:「有沒有人在這事情上跟我同心合意呢?我們要同意去同心合意。」那麼,當大家同意去同心合意,我們的意思是這樣(雖然沒有說出來):我們可以扭轉神的膀臂,要祂作一些祂根本不願意作的事情。雖然祂並不真正想作那事,但假若你和我同心,我們就可以扭轉祂的膀臂,叫這事從祂得着成就。雖然這個講法很粗野,但那正是對於這節經文很盛行的看法。我們同意去同心合意,那麼神本來並不想作這事,卻必須去作。這整個看法是一個謊言。為甚麼?正因這個小小的字詞「因為」。
我曾聽過許許多多關於第一句的信息:「我又告訴你們,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的求甚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也曾聽過許多信息是講論第20節的:「因為無論在那裏,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裏就有我在他們中間。」但我卻從未聽過一篇信息論到主所講的整件事。
「我又告訴你們,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的求甚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因為無論在那裏,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裏就有我在他們中間。」那個「因為」說明了第二句是第一句的條件。頭一句整句必須在第二句的亮光下去領會。這是甚麼意思呢?意思很簡單,就是無論在哪裏有兩三個人奉我們主耶穌的名聚會,祂就在其中。並且因為有祂在他們中間,祂就發表出祂的心思、祂的意志和祂的旨意,並且這個是從祂身體上的眾肢體發表出來的,那裏就有同心合意。
這就是為甚麼有些人常常這樣引用這節經文:「我又告訴你們,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得以同心合意」,因為確實說來,那正是其中的意思,雖然在經文中並不是這樣的用詞,經文乃是說:「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同心合意」。然而,整個意思就是:主藉着祂的聖靈在我們中間,把祂的心思和祂的旨意告知祂身體上的眾肢體。如果我們開始領會這個,我們就抓着某些重點了。
二、奉主的名
「無論在那裏,有兩三個人奉我們主的名聚會」是甚麼意思呢?我們主的名是否只是我們結束禱告時的口頭禪呢?以「奉耶穌的名」來結束你的禱告這並沒有錯,然而你這樣作是甚麼意思呢?你這樣用主的名,是否視之為一種靈驗的憑藉呢?抑或是:「父阿,我們與你的兒子合而為一,我們與祂連結,祂是頭,我們是身體。在元首的名裏面,我們被招聚在一起。」現在你開始明白一些很奇妙的東西:「凡你們奉我的名所求的,我父必要賜給你們。」這個原則貫穿在神的話語中。他們所作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主的名裏頭作的。因此,問題是在於你所處的地位。
同樣地,有人使用「血」這個字。有人說到「血」、「血」、「血」、「血」。他們對此有許多古怪的念頭。「弟兄勝過他,是因羔羊的血……」〔見啟十二11〕究竟「羔羊的血」是甚麼意思?就是耶穌基督完成的工作。這是耶穌基督所完成的工作之一個象徵。
「奉主耶穌的名」是指我們在身體裏頭的另一種表達句語。你所處的地位在那裏?你是與主相連的,是祂身體上的肢體。祂在我們中間,我們在祂裏面,祂也在我們裏面。當我們看見這個,我們發現很奇妙的事情,發現聖靈帶給我們基督的同在,使我們能在禱告裏同心合意。神的靈在帶領、引導、催促、加力。因此,禱告的時間便成為基督身體的彰顯。這成為我們與基督聯合並在基督裏合而為一的彰顯。
三、顧及其他肢體(基督的身體)
有時候,所發的禱告只不過完全是個人主義,並沒有顧及基督的身體,沒有跟其他人調和。你幾乎以為他們沒有聽見其他人在之前和之後的禱告。那是一種完全不相關、個人主義的禱告。當我們自己一個人的時候,這並沒有甚麼錯,但是當我們在一起,這樣作就否認和抵觸了團體禱告的基本原則,就是:「因為無論在那裏,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裏就有我在他們中間」。
現在我要說到同心合意。並不是你和我說:「我們現在要同意要同心合意,這裏有多少人會同意?」我們看到一些手舉起來,便說:「我們要把其餘的人關在外面。然而,我和你要像精英份子,定要有一番作為。我們要把神迫至牆角,使祂必須作一些事情。」同心合意不是這麼一回事。要是你真的這樣想,這是褻瀆神。真正的同心合意乃是我們奉我們主的名聚集在一起,站在我們在基督裏的地位上,就是在基督裏的一個身體。我們等候祂,求問祂,向祂提出請求,因此主的心思臨到我們中間。不需要很長的禱告,很多時候,當某人禱告,有一些話在你心裏點亮了。當你聽他們禱告的時候,你知道說:「呀,對,就是這樣。」你可無法等到他們停下來。有時候我盼望我們可以好像聖經中所說的,就是若有先知在說話,另一人有啟示時,那先說話的就當閉口不言。
事實是當我們真正一起禱告,有人在禱告,負擔便臨到我們心裏。有些人禱告得太長,這實在是可怕。因為真正的團體禱告,是聖靈從一個人運行到另一個,再到另一個。所以若有人禱告得太長,聖靈的運行就銷滅了。從我們口中帶出了同心合意,而所作的事情要定準為事實,最少要憑兩個人的口所說的。為甚麼神需要這個?我不知道。(能夠說我們不知道某些事情,這是好的。)我所知的乃是神並非不願意救人,神也不是不願意作這事或作其他事。也不是我們必須扭轉祂的膀臂,叫祂作一些祂根本不願意作的事情。不!祂想要作事,只是祂需要得着我們與祂一致,祂要那件事在最少兩個人的口中發表出來。
若有一件事是非常重要的,就必須要從兩三個人的口中發表出來。有一種錯誤的概念,以為只要有一個人把某事情禱告便足夠了,其他人可以不管了,不是這樣;然而這也並不是要每一個人都禱告過才行。我們必須在這裏學功課,就是要留意恩膏在甚麼時候運行?有時候,恩膏會停在某一件事上,三十個人都會為着同一件事禱告,好像圍繞耶利哥城一樣,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的,直至牆垣倒塌。別的時候,只需要兩三個人開聲,事情便成就,恩膏的塗抹便往前去。沒有必要再轉過來為那件事禱告,因為已經成就了。
這正是新約很重要的不同之處。在舊約裏,他們禱告的方式很簡單,每一個人同聲禱告。那是舊約的記號。他們都發出各自的禱告,神在天上為他們成就。這些人之間並沒有任何關連。他們蒙拯救,但卻仍是一班個別的個體。他們的的確確正如你和我一樣蒙了拯救,蒙羔羊的血所救贖,向前遙望十字架。他們已蒙拯救。然而,新約很大不同之處,就是神把祂的靈放在我們裏頭。我們不再是個別的個體,我們乃是一個身子上的肢體。有些時候,這樣說是很好的:「我們來同聲禱告,把一切事情都帶到神的面前,神自己可以弄清楚。」我不會僅僅因着我們是英國人而禁止這樣的作法。可是,新約的記號乃是:聖靈在我們裏頭,祂可以使用我們每一個。
初期,這樣的事叫猶太人大吃一驚,他們無法理解,「這班人在作甚麼?是怎麼一回事?他們行動一致,彷彿有一個無形的指揮在其中。一個人開聲禱告,接着有另一個,然後又另一個,跟着又另一個,然後那地方震動。」這並不是僅僅許多個體聚集而成的會眾,而是在基督裏的一個身體,與元首相連,在聖靈的指揮和管治底下。
因此,禱告聚會這意念簡單來說,就是把我們心中的事情,用聲音發表出來。我想這是許多人對禱告聚會的最好看法。而我所聽過最糟的想法,是在美國一班牧師中間聽見的:「哦,禱告聚會是一件好事,因為這樣可舒洩會眾的心理問題,叫服事來得容易一點。」這就是他們對禱告的看法。神聽禱告,這一點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只在於人都把一切事情都屈在心裏,那麼何不讓之舒洩出來?這種看法,很像精神病院裏的一項環節:讓一切舒洩出來,各人就會覺得好一點。這是對團體禱告最糟的一種看法。
基本上,這個情況也類似,有許多個別的個體在禱告,卻沒有顧及別人。那麼,在這樣情況底下,我們或會建議一些禱告事項,叫各人各自在家中禱告,這樣會節省百分之七十五的時間。如果每一個人都要禱告自己的事項,好像旁若無人,為甚麼我們不把禱告事項列出來,然後各人回家,在他們自己房間裏,用十分鐘跪下來安靜禱告?這樣會減少時間的浪費,我們可以騰空很多時間來作別的事情。
四、避免環遊世界式的禱告
以下是人怎樣參與禱告聚會的情形。當頭一個人禱告,他或許為在洛杉磯葛培理(Billy Graham)的福音工作禱告。然後他為着開普敦〔Cape Town,南非的城市〕一個有深切需要的家庭禱告。跟着,他為墨爾本﹝Melbourne,澳洲的城市﹞一個回到主面前的弟兄禱告。接着,他去到東京,為當地一個弟兄禱告。跟着又回到倫敦,為着那裏的弟兄姊妹禱告。然後,他為着祖母生了壞疽的腳趾禱告。這就是他的禱告了。
接着,另一個開聲禱告,他為着在墨爾本那位返回到主面前的弟兄禱告,然後為東京的那位弟兄,又回到洛杉磯的葛培理,再去到倫敦,因着公開的投票這事而為着倫敦和英國人熱切禱告。接着,有坐在背後的人禱告。他為着祖母生了壞疽的腳趾禱告,也為着另外五個有病患的人禱告。然後他為着洛杉磯的葛培理禱告,又下到墨爾本,然後又去為在東京的那位弟兄禱告,就停在東京了。然後其他人插入,為着東京的那位弟兄禱告,跟着跳到北京,為着所有在竹幕後的聖徒禱告。然後去到俄羅斯,為着所有在「鐵幕」﹝Iron Curtain,冷戰時期西方對前蘇聯控制的國家的稱謂﹞後的聖徒禱告,然後在南斯拉夫﹝巴爾幹半島上的一個鐵幕國家,現今塞爾維亞的前身﹞結束。再熱切地為着那些接了福音單張的人禱告。跟着有人在這裏為着所有在各處受苦的人禱告,特別那些在黑暗天主教國家裏的。然後,他回到鐵幕;再由鐵幕轉到東京。
在這禱告聚會中,究竟在作甚麼?主可以弄清楚嗎?開頭,我們在這裏,然後在那裏,跟着在這裏,然後又到那裏,這裏一下,那裏一下。我們向後走,又向前走,前前後後。如果你在家裏這樣禱告,主會說你需要一些幫助。當你在家裏禱告,你跪下來,比方說為着葛培理禱告,就是為他在洛杉磯的福音運動。然後你繼續為墨爾本的事情禱告,跟着你為在日本的弟兄禱告,或許你去到南非的開普敦,最後你為着本地的一些需要去禱告。你也不會從葛培理開始,轉到墨爾本,然後再回到葛培理,去到日本,又回到墨爾本,轉到開普敦,再回到墨爾本,返到葛培理,然後轉到鐵幕後。主會說:「孩子,你的腦筋需要看看醫生。你只是這樣到處跑來跑去。」
你作夢也不會想到私下這樣作。我們會想你大概需要休息一下。主會說:「孩子,離開一下,休息一會。」我們不曾想過這樣作。然而在團體禱告中,這正正是我們所作的事情。我們環遊了所有地方,但卻原地不動,我們會感覺到有一種靈裏的重擔壓下來。刀鋒變鈍了,我們也不知道我們要到哪裏去了。
五、或改用「我們」、「我們的」
在許多地方都有這種禱告,其中一個證據就是使用「我」和「我的」這些字眼。當說「我」時,你的意思是指「我」,這個是沒有甚麼問題的。有些人說:「主阿,我們全都覺得很死氣沉沉。」我們無法見證這樣的事情。我不感到死氣沉沉,可是他們卻說:「我們全都覺得死氣沉沉。」我說:「主,不要把我算在裏頭。我並不覺得死氣沉沉。」那個弟兄或是姊妹應該說:「主,我覺得很死沉。求主幫助我。」或者有其他人會接着那個禱告,便說:「主,我們為着我們的弟兄禱告。」我們要坦誠。
然而,當你在團體禱告的時間裏,全都用「我」、「我的」這樣字眼的話,就不好了。我們的主從來沒有教導我們這樣作。祂教導我們禱告:「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見太六9-13〕都是用眾數的,都是「我們」、「我們的」。這也是我們真正感覺屬於這個身體的表現,這樣我們就可以開始以身體的名義去禱告。並不僅僅是「我」禱告,而是「我們」在禱告。這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
正確的禱告聚會,明顯地有一種次序、安排、契合與和諧。如果主藉着聖靈在我們中間,顯明祂的心思,那段時間就必定有目的、結局、安排、和諧與契合。可能是很簡短的,感謝神,但卻有互相的關連,因為這是整段時間的關鍵。或許其中有一些事情出出入入,我們總是不完全的。我們最好只是在適當的時間加入,但無論如何,總體來說,其中有一種安排、目標與和諧。
六、附和別人的禱告
再者,去附和別人的禱告是很重要的。你不必是偉大的聖徒,或者已經事奉神好幾十年,才能分辨到某人在禱告中的膏油塗抹。你聽見一個人禱告,就知道其中有膏油的塗抹。他們禱告的時候,有一種透亮和權柄在那裏。很多時候,我們這樣想:「夠了,我們不必再加上甚麼話了。」然而,必須有人附和,「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同心合意……」。有的時候(我知道這個看來有點不敬),但願在禱告的時間中,有人會說:「主,我附和那個禱告。」這個會比起一千個其他話語更有價值,就是單單聽見一個宣告:「主,我附和這個。這事已經成就,這裏有同心合意。」
「阿們」(Amen)這個字是很有意思的,這字與希伯來文aman出於同一個字根,後者意思就是「相信」、「有信心」。當你說「阿們」時,你所說的乃是「我相信;主,我對這個有信心。」當然,我們用古老的字去說:「主阿,誠心所願,正是如此。」你的意思是說你對這個有信心。想想下一次某人在禱告一些事情,神把一個見證放在你心裏說這個是正確的,你可以說:「阿們。我對這個有信心,我支持這個,我完全贊同這個。」
這正是哥林多前書十四章16節裏所說的,那裏說:「既然不明白你的話,怎能在你感謝的時候說阿們呢?」我想在一些聚會中,必定有非常多不明白的人,因為我到過的一些聚會中,從沒有人說「阿們」的。「不明白的人」(unlearned)這個詞,在希臘文裏的意思是「沒有恩賜的人」,並非指不信主的人。縱使有人還沒有顯明其恩賜,當他聽見一種恩賜在運用時,他仍可以說「阿們」。從上下文來看,這裏的恩賜當然是指先知講道的恩賜。他們可以聽得明白,然後他們可以說:「阿們。正是如此。」
七、對準目標
禱告的時間必須好像軍事行動那樣的去進行。很多時候,有一種想法在信徒中間好像很盛行,認為只要有一把槍和足夠的彈藥,你開火就是了,槍瞄準敵人和準確地開槍則是次要的事。人拿起槍,上了所有子彈,然後去向着四處,砰!砰!砰!砰!發槍。有時候,他們會留下一發或兩發子彈,就去開火。就好像過去在東方,如果你弄出夠大的聲響,那些豺狼便跑掉。你可以打鼓或是大大吵嚷,牠們就跑掉。這種想法是說,魔鬼是這樣傻兮兮的,我們所要作的就是弄一些喧鬧聲響,在不同方向朝天發射幾節經文,在這裏那裏吵嚷一番,有許許多多人奉耶穌的名說一些禱告的話,魔鬼就會很快跑掉。
事情的真相是,假若我們真正明白我們是在一場戰爭中,並且我們爭戰的兵器不是屬血氣的,乃是在神面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堅固的營壘,那麼我們會明白,我們必須訓練使用武器或者槍械只對準目標。不是隨便四處掃射,卻是真正向着目標開火。
禱告中要避免的事情
從這一切的原則,我來到一些實際的要點,包括了禱告的整件事。有些事情我們需要逃避的,好像躲避瘟疫一樣。
一、避免平面(橫向)的禱告
所有的禱告都是垂直的。平面(橫向)的禱告是一種可怖的瘟疫。這種禱告是在發放資料,為着惹人注意。其實,只要誠誠實實的告訴大家說:「有一位某某太太,就在葡萄園的轉角處,在多少號三樓的後座。她的丈夫在不久前跌了一跤,跌斷了腿,她的孩子患了白喉在醫院,她在極大的需要中。我們可以為她禱告嗎?」但可惜,事情卻往往是這樣:「主阿,我們為着某某太太禱告,她住在離開哈弗爾特道(Halford Road)附近的一條路,在那葡萄園多少號三樓的後座。她的丈夫跌斷了腿,孩子患了白喉在醫院。」主說:「親愛的孩子,這些我都知道。你實在不需要告訴我。你為甚麼說這些?並不需要甚麼都說出來。」這會破壞禱告,因為你在向其他人禱告,不是向着神禱告,而是向別人禱告。你的禱告從天上的眼光看來是毫無價值的,你越早察覺這一點就越好。
我們必須學習艱難的功課。當你去到天上,你說:「我有禱告」,這個有甚麼用,假若主說:「你沒有。你用了大部份時間在給人提供資料和許多空話。我們在天上看來,你是一個大悶蛋」。你想我們的主會不會稱許一些破壞禱告聚會的人呢?祂從來不作這樣的事!我們的主不是外交家,祂不是政客。祂不會這樣說:「阿,你作得非常、非常好。」祂要說:「你是禱告聚會的破壞者。為甚麼你不學習?為甚麼不讓我在你身上作工?」
平面的禱告是一種瘟疫,求神使你遠離它,不受它影響。所有的禱告都是直接向着神的,神知道。這就是為甚麼古代的傳道者說:「神在天上,你在地下,所以你的言語要寡少。」〔見傳五2〕他的意思並不是說,不要禱告太多,卻是要記得,神在天上,你在地下,祂曉得一切。
我們的主怎麼說?「不要用許多重複話。不可作冗長的禱告好像外邦人那樣,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祂說:「要記得,你們沒有祈求以先,你們所需用的,你們的父早已知道了。」〔見太六7-8〕並不是說我們就不去求,因為祂教導我們禱告:「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然而,祂說:「不要整天繞圈子。你們天上的父都知道了,直截地說罷。」
二、避免說教式的禱告
說教和聖經大綱式的禱告,是另一種對禱告的破壞者。在整個宇宙中,我們親愛的主比其他人更多成為講道的對象。如果異教徒好像我們的主那樣成為講道的對象,到了現在,應該有一些事情發生了。有時候,你不明白那些人為甚麼不給主機會,前來回答那個請求。
許多時候,有人講出一些山上寶訓或其他經文的「炒冷飯」版本。難處在於禱告聚會很多時候成了受挫敗的傳道人之場所,他們沒有其他地方宣洩,惟有藉着禱告講出來。我們有聖經大綱,第一點、第二點、第三點、第四點,及餘下所有的內容,在某些地方也加上頭韻,即是說一切所列的點都是以同一個字母開始的。但願主使我們不受說教的影響。在主面前把神的話背誦,這是我們需要學習的,但這個跟向神講道或說出聖經大綱並不相同,後者是可怕的。
三、避免購物單式的禱告
有一種我們稱為「購物單式」的禱告,或者叫「環遊世界式」的禱告,就是有人帶着一大串事情,他們或許要開口之前有很大的掙扎,但最後,當他一開口,他們就抓着這個機會把所有都說一遍,一直到購物單的末了,事情便完成。或者他們好像我所說的,帶領「世界旅行團」。從這裏開始,走到那裏,再繞一下圈,幾分鐘後又回到原處。
四、避免人工化及情緒化的禱告
另一種我們必須避免的是情緒化及人工化。尼哥信(W.P. Nicholson)曾這樣說:「為甚麼有人向神說話的時候,必須用古怪的聲音呢?」禱告這個字一般都是用作與神說話,也只有這個用法。我們在主面前必須存着恭敬的態度,必須要敬畏主,然而為甚麼我們必須人工化呢?我們向主說話的方式,是我們連作夢也未想過會這樣對着丈夫或妻子說的。為甚麼要用這一種人工方式的禱告來對待主呢?為甚麼我們不可以用彼此交談的方式恭敬地來向主說話呢?
五、避免冗長的禱告
也有時候,有些人為一件事情禱告,他們為這個禱告得很久、很冗長,我們必須知道,很多時候是重複的話使我們的禱告這麼長。
六、避免慣性的聲響
有時候還會有一些慣性的聲響,例如咕嚕聲。實際上,有些人會慣性地發出咕嚕聲。有時候,有人會說:「哦,主,蘇維埃俄羅斯這麼黑暗,」接着來一咕嚕聲。有一個弟兄,他有一個想法,認為「哈利路亞」必須從靈裏發出來,從深處而出。在一次場合裏,他站起來,為着一個男孩叫「艾雲…哈利路亞!…史東斯」禱告。跟着,過了一會兒,他為着「嫩娜…哈利路亞!…的盲腸」來禱告。最後,他說:「主阿,我們要站住反對那個…哈利路亞!…魔鬼。」在這一句中,他是比較接近真理了。他有一種想法,認為「哈利路亞」一定要從裏頭深處不自覺地發出來,他果然如此。但他的作法卻不過只成為了一種習慣性的聲音。
慣性的聲響是一種瘟疫。若有人真實地說「哈利路亞」,這是一件很美的事。就如有人大聲說「阿們」或者「主阿,是的」,若真是從聖靈而來的,也是很美的事。當眾人異口同聲的「阿們」響起來,是因着我們全都在聖靈裏見證那件事,這是很美的。但慣性的聲響卻需要避免的。
七、避免對着雙手禱告
禱告聲要響亮。不要對着你的雙手或者對着椅子說話。我曾經提過許許多多次,但是仍有人這樣作。他們對着兩隻手說話,他們所說的話,你一句也無法聽得見。他們猶如在說方言。(如果他們真是說方言,或許好一點。)那個情況就好像哥林多前書十四章所說,我們無法說「阿們」,因為我們對他們所說的一句也不明白。如果你有一把柔和的聲音,不要讓這個攔阻你禱告,但如果你天生一把柔和聲音,並且沒法改變,那麼不要禱告得太長。禱告得簡短一點,並且要提高嗓門。不要對着雙手禱告,也不要對着座位禱告。
八、避免遲鈍
我相信遲鈍是我們最大的問題,例如,對神的靈之引導,對膏油的運行並不敏銳。有些時候,我們有些人彷彿是聾的,總是要等待有人用勁或者清晰地說話,叫你聽得見,然後你才開口。那個不一定是出於神的靈,無論怎樣,我們必須學習被聖靈引導。聖靈會以簡單而清晰的方式來引導我們。
有時候,我們遲鈍到一個地步,我們用一種盲目、機械化的方式來依從所提出來的禱告事項。我們只不過跟着整個禱告單從頭到尾說一遍。只要稍有一刻靜默,我們便去到下一點,因為我們沒有在膏油的運行當中。我們對神的靈不敏銳。或許主並不想提及那件事情。為甚麼我們必須為着所提出的每一事項去禱告呢?其中的一些事項可以帶到家中禱告。我們需要對神的靈敏銳。
需要覺察神
甚麼是整個問題的癥結?我已經講過禱告的原則、禱告的四個層面、禱告時間正確的種類和指出一些實際的點,然而整件事的癥結乃在於需要覺察神。你或者不是這樣想,但假若你離開時,默想一下,深思一下,回到家中你就會清楚看見那個大問題就是需要察覺神。
如果不是百分之八十或更多,則我們所有的禱告最少有百分之七十五,實際上是為了公眾的消耗,而不是為着神的注意,原因就是我們沒有覺察到主。以利亞說過三四次:「我侍立在耶和華面前。」沒有人可以看見他侍立在耶和華面前。他或者曾在亞哈王或者耶洗別面前站立,但他總是說:「我侍立在耶和華面前。」他有這樣的一種意識,這樣的一種對神的覺察。總是如此:「我侍立在耶和華面前。」我相信這就是我們最大的需要。
有些人視禱告為靈修的操練,其他則視之為一種必須履行的職責,認為我們必定要張開嘴巴,每次都盡量為更多的事情禱告。假若我們真正覺察神,這一切都會消失。儘管我們不能用肉眼看見祂,但如果我們真的覺察到神藉着祂的靈臨在這個地方,就會使我們的禱告有革命性的改變。我們會變得直截了當,不再用第三身的說法。我們會抓住祂,說:「主,你在這裏。你,全地的主,確實在我們中間。我們要把這個需要帶到你跟前,我們沒有必要把一切都告訴你,因為你全都知道。」我們覺察到祂是在這裏。
在萬王之王耳中的片言隻語,可以扭轉一個局面。我們有些人想:「要是我擁有影響力,擁有能力。假若我可以跟總統先生會面一陣子,談一下這件事、那件事……」但你知不知道我們可以有一個小時,並且可以一次又一次的去到那萬王之王面前?可悲的是:許多時候,那一個小時的禱告時間,很多都消耗在一些不是真實的禱告中,時間會被這一切東西所耗費。但願主恩待我們,賜給我們對祂同在的覺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