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路一5-45;太三1-17;約一19-37;約三22-30;太十一1-19


  今天我們來看施洗約翰的家庭。施洗約翰的父母是撒迦利亞和伊利莎伯,他們兩位都是亞倫的後裔,所以施洗約翰擁有祭司的血統,可以承接祭司的職分。祭司的工作是將人帶到神面前,這也是施洗約翰工作的使命之一:預備主的道,叫以色列人回轉歸向主。

  撒迦利亞和伊利莎伯年紀老邁,仍沒有孩子。從一般人看來是由於神不賜福給這個家庭。但聖經卻說他們都是義人,無可指責。所以他們沒有孩子,並不是因他們犯了罪,或因為神不祝福這個家。神的旨意卻是要藉這個家庭作一件神跡奇事,使那不能生育的能夠懷孕生子,並且藉這個兒子達成他的旨意。

  有一次撒迦利亞按班次在神面前供祭司的職分,並抽籤被選中進入聖殿裡燒香。祭司輪班制是在大衛作王的時候開始,大衛為祭司的服事設立了廿四班次,每班輪流到聖殿作祭司的服事。當時每一班次有約一千人之多,而每次只有一人能被抽中進到聖殿燒香。所以一位祭司可能一生人都未必有一次這樣的機會來親近神。而撒迦利亞卻在他年紀老邁時被選中了。撒迦利亞的名字是「耶和華記念」的意思。神聽見了他的禱告,便記念他,答應他的祈求。在聖殿內主的使者在香壇右邊向撒迦利亞顯現,向他啟示他妻子伊利莎伯將會懷孕生子,並要給這孩子起名叫約翰。

 

超越人所求所想

  神不但賜給他一個兒子,而且這個兒子非比常人。他在主的眼中要看為大,淡酒濃酒都不喝(應該是指拿細耳人的條例)。將要在母腹便被聖靈充滿,這點於馬利亞探望伊利莎伯時應驗:伊利莎伯一聽馬利亞問安,所懷的胎便在腹中跳動。伊利莎伯且被聖靈充滿,高聲喊着說:「你在婦女中是有福的!你所懷的胎也是有福的!」(路1:41-42) 約翰要使許多以色列人回轉歸主,他又有以利亞的心志能力,叫他能夠行在主面前為主預備合用的百姓。

  可是撒迦利亞聽見之後十分驚慌,回答天使說:「我憑着甚麼可知道這事呢?我已經老了,我的妻子也年紀老邁了。」意思是說,有甚麼憑據伊利莎伯將懷孕生子這事會發生呢?這問題反映撒迦利亞不信神的說話,要求神顯一些神跡以證實這事的真確性。(正如我若對某人說我今天請他吃飯,他不會問我拿出憑據,除非我是個不守信的人。)另外希望神賜他一個兒子是撒迦利亞一直向神祈求的事,現在卻以他夫婦二人年紀老邁作藉口推辭,顯示他沒有信心接受神的應許。因為不信,神使他變了啞巴,直至這事應驗成就(就是施洗約翰出生後第八天行割禮,並給他起名的時候)。

  為何撒迦利亞會不信神的話呢?或許他求的時候並沒有想到神的需要和神的旨意,他只希望得一兒子,除去他們的羞恥。神給他的卻是超乎他所想所求的,叫他承受不了。例如我本想移民到某國家過一些安穩的退休生活,求主帶領開路,但主卻要我去那國家宣教,在當地建立教會服事新移民。因着人的期望與神的旨意有落差,往往會令信心不足的人卻步。我們向神求的時候往往只為自己的需要而求,有多少時候會想到神的需要?正如撒母耳的母親哈拿一樣?然而人的不信不能阻止神的工作,神早有計劃,他的旨意不會更改。

 

行在主前面

  預備主的道路是神對約翰的呼召。事實上施洗約翰從他的出生,便開始預備主的道,因他只比耶穌早六個月出生。天使向馬利亞顯現,並啟示她將要未婚懷孕生子,便以她的親戚伊利莎伯也能在年老時懷孕為證,證明出於神的話,沒有一句不帶能力的。約翰在曠野長大,過着克己的生活。出來傳道時相信己大約三十歲了。約翰長大後到猶太曠野傳道叫人悔改。他的口號是:「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甚麼是天國?廣義來說,神所掌權的地方便是天國。當時施洗約翰所傳的天國是指彌賽亞來到地上所建立的國度,按時間計算,是從主在地上開始傳道起,直至千禧年國度的末了。他所傳的是悔改的道,就是叫人離棄罪惡歸向神。認罪悔改是得救的先決條件,若一個人不承認自己是個罪人便不會接受主赦罪的救贖。但認罪只是得救的第一步,救贖的完成需要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成就。所以約翰的工作只是為主鋪路,作主的先鋒。

 

施浸的約翰

  約翰用受浸的形式去配合他傳悔改的信息,因此他被稱為施洗約翰。當時的浸禮本是外邦人加入猶太教的一個儀式,對象本該是給外邦人。而約翰卻呼召猶太人出來接受浸禮,意思就是要猶太人承認自己以前的生活,宛如不認識神的外邦人,所以如今要把自己當成一個不認識神的外邦人,藉着受浸重新立志脫離罪惡,加入敬畏神的行列。約翰的浸禮是悔改的浸禮,跟我們今天的浸禮不一樣。

  約翰除了給門徒施浸,也曾為耶穌施浸。主耶穌本來是沒有需要受他的浸,因耶穌跟本沒有罪,所以沒需要受悔改的浸禮。主卻堅持要受約翰的浸,因為要盡諸般的義。意思是要達成神各樣的要求。神的使者曾經告訴約翰:「你看見聖靈降下來,住在誰的身上,誰就是用聖靈施洗的。」(約一33) 當主耶穌接受約翰的浸,從水裡上來時,「天忽然為他開了,他就看見神的靈彷彿鴿子降下,落在他身上。從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太三16-17) 耶穌受浸後,聖靈和父神同時見證主耶穌便是要來的那位彌賽亞。因此約翰能夠為耶穌作見證,他便是神的兒子。有一天,當約翰和兩個門徒在一起的時候,見到耶穌走過,便向門徒指着主說:「看哪,這是神的羔羊!」(約一35-37) 接着兩個門徒便跟隨了耶穌。

 

施洗約翰的謙卑

  約翰作為神的僕人是十分謙卑的。約翰曾說:「我是用水施洗,但有一位站在你們中間,是你們不認識的,就是那在我以後來的,我給他解鞋帶也不配。」(約一26-27) 另外一次約翰的門徒來見約翰,說他的門徒都轉往耶穌那裡受浸。約翰卻不介意說:「我不是基督,是奉差遣在他前面的」。又說他只是新郎(耶穌)的朋友,應當為新郎歡樂。並說:「他必興旺,我必衰微。」(約三26-30)

  當我們的服事得到一些果效或認同時,很容易會取代了主的地位,將功勞歸給了自己。但約翰很清楚自己的位份,並不介意自己的工作漸漸被耶穌取代了。因為這正是他被召的使命。

 

以利亞的心志──使命感

  像以利亞一樣,約翰雖面對強大的阻力,仍忠於神給他的召命。以利亞因堅守他的使命,就是宣告神的審判,令以色列地不下雨直至以利亞禱告為止。為此他甚至與亞哈王面對面宣告神的審判,是因為亞哈王使百姓拜巴力偶像得罪神。靠着主加的能力,以利亞以一人勝過二百五十個巴力先知,證明他們是假先知,巴力不是真神。

  約翰同樣清楚自己的使命,藉施浸勸人認罪悔改。不論人的地位有多尊貴,也會直接指出他們的罪行。當時一些假裝敬虔的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也來受約翰的浸。約翰看穿他們的假冒為善,因此拒絕為他們施浸,並斥責他們說:「毒蛇的種類!誰指示你們逃避將來的忿怒呢?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太三7-8) 因為受浸若只求外表而並非真心悔改是沒有用處的。

  另外約翰也指責當時的分封王希律,叫他認罪悔改,因希律王娶了他弟弟腓力的妻子,為此約翰被希律王收監,最後甚至在獄中被處決。是甚麼令約翰有這樣勇氣去面對這些挑戰?我相信是以利亞的心志,是神給他看見的使命。

 

以利亞一樣性情的人

  在獄中約翰仍不見他心目中的彌賽亞出現,感到孤單之餘,約翰對主耶穌的期望落空了。他聽聞耶穌所作的只是醫病、趕鬼、傳道等工作,似乎沒有作王去建立彌賽亞國度的意向,跟他心目中的彌賽亞的表現很不相稱,心中便產生疑惑。正如以利亞被追殺便求死,約翰被監禁也是等死,意味着他的使命已經终結。於是約翰差他的門徒去問耶穌:「那將要來的是你嗎?還是我們等候別人呢?」耶穌回答說:「你們去,把所聽見、所看見的事告訴約翰。就是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痲瘋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太十一2-6) 主引用以賽亞書有關彌賽亞工作的預言,以證明主耶穌便是他要等候的彌賽亞。正如以利亞在失落時從神微小的聲音被提醒,相信約翰聽到耶穌的回答便明白醒悟過來。因為主說: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而不是說凡因我跌倒的就有禍了!施洗約翰差點便跌倒了,但因着主話語的提醒,他便站穩了。雖然他於地上的天國無份參與,但將來主再來時必得賞賜。我們對神的旨意有時會先入為主,或受環境影響。但我們雖要時常以神的話提醒自己,校正我們的心思,因他的話是我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

 

比先知還大,比最小的天國子民還小

  接着主論到約翰有以下幾點(太十一8-14):

  首先主耶穌肯定施洗約翰的先知工作,並且說他比舊約的先知大得多了,因他的工作是承先啟後的。又說眾先知和律法說預言,到約翰為止。意思是因為施洗約翰是屬於舊約時代的人,他是舊約時代最後一位先知,約翰之後,主耶穌親自來到地上建立神的國,便不再需要先知的預言了。所以他在先知中是最大的。然而天國裡最小的比他還大,因為從主開始的天國時期,也是舊約時期的终結,約翰是沒有份在其中的。意味着施洗約翰的歷史任務已完成了。約翰時代是律法時代,進天國是難的,要拼命(藉着守律法)去奪取的。但主完成祂的工作後,人只要信靠主耶穌便能進入神的國。(羅十8-9)

  我們看見約翰的一生都是在為主預備道路,使百姓預備好自己的心來接受主。正如我們今天為主工作,同樣是為主預備道路,我們或撒種的、或栽種的、或澆灌的,唯有聖靈感動人接受救恩,唯有神叫人成長。

  主的路是崎嶇的,要為主預備道路肯定也不會是容易的事,甚至像施洗約翰一樣看不見成果。約翰有以利亞的心志,叫他能堅守神給他的使命,也有以利亞的能力,就是有聖靈充滿,使他得着多人願意悔改歸向神。願主也讓我們看見我們的使命,依靠聖靈得着能力,為主作工。願榮耀歸給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