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石聯合主日愛筵聚會)
經文:提前四12-15;彼前二5、9;腓一9-10
今年是荃灣家一個重要的日子,年中我們將會分堂聚會,是我們歷史的一個里程碑。在世界的歷史中,2017年也是紀念基督教宗教改革五百週年的大日子。神在這一段日子中曾使用一些年輕人,成就他的旨意,作成不可能的使命。
一、馬丁路德
1517年10月31日,一個連下雨打雷也恐懼的年輕人,在夜裏將他對教會及信仰的九十五條問題,貼在德國威登堡教堂門口,引發的宗教改革一發不可收拾。這樣的一位年青教士,對抗權力比國王還大的羅馬天主教,若沒有神在背後安排,這塊小石決不能擊起千層浪。羅馬天主教面對歐洲的改革,心知不妙,在1540年確立耶穌會,全力向亞洲傳教,而澳門就是他們向中華大地傳教的基地,澳門大三巴就是前聖保羅修道院的遺跡。
二、馬禮遜
基督新教約在三百年後才有馬禮遜來華,當時還是年輕人的馬禮遜,以他翻譯的才華,加入當時來華的商隊來到澳門。按滿清政府的政策,所有外國人一年只可以有一半時間在廣州「十三行」活動。十三行是一條只有五分鐘行程的小街,在國內宣教活動接近沒有可能。另外半年要回到以天主教為基地的澳門,可想像馬禮遜事工的困難。但在神的手中,他仍能為中華宣教事工立下美好的根基。
三、倪柝聲
宗教改革將因信稱義的真理傳給世人,但對教會治理的真理仍有不足。天主教神父的制度變成牧師制,教會事工仍在小數人的手中,其他所謂平信徒只是參與聚會,接受小數人的服事。倪柝聲弟兄當時仍是一位年輕人,在我們中間實踐眾人皆祭司的原則。彼得形容我們是聖潔的祭司,並且是君尊的祭司,舊約的祭司只屬於利未支派的工作,是小數代替多數人的服事。君王卻是出於猶大支派,所以猶太人中從來沒有君尊的祭司。希伯來書指出有另一個基礎的祭司,是根據麥基洗德這位撒冷王,又是永生神的祭司,主並跟隨者皆以此為根基作祭司。
四、作信徒的榜樣
提摩太雖是年輕人,保羅提醒他要作信徒的榜樣。在我們中間就是如此學習,信主受浸後,我們皆安排一點服事給眾人,讓我們不單接受服事,同時也服事人。我們就是這樣建立眾人皆祭司的文化,雖然其他人對我們安排一些不配的人來服事有疑問,但正正是我們不小看年輕人的服事,我們才有眾人皆祭司的文化出現。又因為我們自知不配的人,才不會自高自大,以謙卑的心彼此服事。
五、喜愛那美好的事
保羅對腓立比信徒的教導中,要他們能『分別是非』,分別是非又可譯作『喜愛那美好的事』。雖然兩個翻譯在原文皆可以,但以腓立比教會的靈性,我以為後者才是保羅的意思。是非黑白較易分別,但在眾多美事中,能選擇那美好的事卻非易事,願新的一年,我們懂得在神量給我們眾美事中,找到神要我們得著的『那』美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