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11:28-30)

1. 主說這話的背景:「我可用甚麼比這世代呢?好像孩童坐在街市上招呼同伴,說:我們向你們吹笛,你們不跳舞;我們向你們舉哀,你們不捶胸。。。耶穌在諸城中行了許多異能,那些城的人終不悔改……耶穌說: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太 11:16-25)

2. 「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是一個呼召,對於這個呼召,自以為聰明通達的人不會明白,但像嬰孩般以單純的心對主的人會明白,也會接受主的呼召。主拯救我們不但叫我們得永生,還要我們負軛,不是自己的軛,乃是主的軛。

3. 什麼是「軛」?

  • 古時中東一帶經常把軛套在牛頸,方便拉耕犁或拉牛車。可以是一隻牛負其軛,然後由農夫控制如何工作;也可以是兩隻牛共負一軛,牛隻便可分擔工作。
  • 農夫會把軛套在牛的頸項上,牛便被帶領,被訓練。起初之時牛隻或許因不懂配合而弄得頸痛,若不順從帶領甚至會受傷。過了一段時間,最終整隻牛的性情都被降服下來,才懂走主人要牠走的路。

4. 「軛」的象徵意義

  • 我們遇到的環境、就是具體的人、事、物,----我們每天所要面對的挑戰。 人在世上,有很多勞苦及重擔,基督徒也不例外。讀書的重擔,經濟的重擔、工作的重擔、家庭的重擔、人際關係的重擔及犯罪的重擔等等。
  • 比較抽象的責任、義務和使命(屬靈的,屬世的)
  • 不再自由,要行走在主人命定的路中(到底基督徒是自由的,還是不自由的)

5. 「負軛」

  • 不要以為負軛就必定要去做大事,我們應從小事上開始學習。聖經說要在小事上忠心,就是從小事上開始負軛。
  • 開始負軛時由於不順服也不曉得,頸項當然會痛,甚至受傷。等到學會了順從,學會了作工後,負軛便變得輕省。

6. 「負主的軛」

  • 「主的軛」與「我們的軛」有什麼分別?是「軛」的分別,抑或是負軛的「方式」有分別?
  • 主的軛套在我們身上時,各人要負的不盡相同,或許主有很多不同的軛,數量或性質可有不同,但無論如何,這仍是「主的軛」
  • 那麼我們知道主要我們負的軛是什麼沒有?我們有沒有負主的軛呢?

7. 「主的軛」的性質,「負主的軛」的方式、目的和後果

  • 一方面主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就是到主面前放下我們的勞苦重擔(也可以說是我們自己的軛),因為負自己的軛的人都是勞苦擔重擔的,我們到主那裡便可得到安息。
  • 主的軛有個性質,就是容易和輕省。主說:「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
  • 難道主道成肉身活在世上,傳神的道,並且最終釘在十字架上是容易和輕省的嗎?照常理當然不是。然而主為什麼說是容易和輕省呢?答案乃是主自己最特別的一種性情和負軛背擔子的方式──心裡柔和謙卑,這才是使軛變得容易;使擔子變得輕省的秘訣。因為柔和謙卑的心,能容納他人;柔和謙卑的心,讓我們知道有神在掌控,也讓神能作工。
  • 因此,如果我們效法主的柔和謙卑,與主一同負軛,這樣我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

8. 從創世以來,主只想人進入祂的安息

  • 我們負自己的軛,不願到主那裡時,得不到安息
  • 我們就算願意負主的軛,也不一定得到安息
  • 惟有我們學習主心裡的柔和謙卑,來負主的軛,這樣,我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

9. 行事為人要與蒙召的恩相稱

  • 「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凡事謙虛、溫柔、忍耐」(弗 4:1-2)

10. 我們的主是世上最溫柔的人

  • 「要對錫安的居民說: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是溫柔的,又騎著驢,就是騎著驢駒子。」(太 21:5)
  • 主在世上的時候,並沒有為自己爭取什麼。對神而言,他本有神的形像,但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對人而言,他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這就是主的柔和謙卑,最終神將他升為至高。
  • 我們是主的僕人,主說「僕人不能大於主人」,因此,我們要學習作一個溫柔謙卑的人,不要為自己爭取權益。「為什麼不情願受欺呢?為什麼不情願吃虧呢?」(林前6:7)
  • 一般要擔更重的擔子,就要有更強的體力。然而,主的辦法卻相反,他是用柔和謙卑去擔更重的擔子。

11. 摩西的失敗再次提醒我們 (民20:10-12)

  • 神命摩西吩咐磐石流出水來,但他因以色列人叛逆發脾氣擊打了磐石兩次。
  • 摩西似乎為神發怒,其實是血氣。神因摩西沒有柔和謙卑,最終摩西受罰。
  • 我們也是一樣,表面常似為神而怒,實際卻為了自己。摩西承受不了地土,主卻說:「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太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