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相交】
團體禱告(三)
禱告聚會中的聖靈引導
藍培德
藍培德弟兄(1931-2015)在英國列治文市哈爾福特樓(Halford House in Richmond, England)的聚會中,曾傳講一系列「禱告的學校」的信息,強調團體禱告的需要。這一系列的信息記錄由基督徒錄音帶職事(Christian Tape Ministry)於1993年6月出版,書名為《禱告的學校》(The School of Prayer),裏頭共有九篇信息,從不同方面講論團體的禱告及代求的禱告。本篇《禱告聚會中的聖靈引導》(The Leading of the Holy Spirit)是書中第二篇信息,信息提及禱告聚會很多具體的學習要點,在團體禱告這事上給我們有進一步的提醒和指導。
本篇信息曾在1997年出版第二及第三期的荃灣家刊物《配搭事奉》中刊登。現重新刊出,盼望弟兄姊妹得着幫助。文中方形括號〔〕內之附註乃譯者所加。
讀經:
以弗所書六章17-18節「並戴上救恩的頭盔,拿着聖靈的寶劍,就是神的道。在聖靈裏隨時多方禱告祈求,並要在此儆醒不倦,為眾聖徒祈求。」〔原文另譯〕
猶大書20-21節「親愛的弟兄阿,你們卻要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在聖靈裏禱告,保守自己常在神的愛中,仰望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憐憫,直到永生。」
羅馬書八章26-27節「況且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鑒察人心的,曉得聖靈的意思,因為聖靈照着神的旨意替聖徒祈求。」
詩篇一百卅三篇「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這好比那貴重的油澆在亞倫的頭上,流到鬍鬚,又流到他的衣襟;又好比黑門的甘露降在錫安山;因為在那裏有耶和華所命定的福,就是永遠的生命。」
我們要來看聖靈與禱告的關係,這一次我所要講的是聖靈身位的一方面與禱告的關係。
沒有聖靈,便不能有真實的禱告。沒有聖靈,禱告聚會不過是一大堆人,僅僅為着許多請求發出聲音而已。可是,真實的禱告乃是聖靈所生、所引導、所指揮、所給予能力的;並且在一種很奇妙的方式下,祂帶我們到一個地步,得以執行神的旨意。祂的領導、指引、給予能力和祂的職事,對於團體禱告是不可缺少的。沒有這些,便沒有辦法有團結、和諧與膏油的塗抹,並且也沒有能奏效的武器。這樣,便無法有執行神旨意的行動。
在禱告聚會時,假若聖靈的感動被銷滅,或者我們叫聖靈擔憂,我們只會變成個別單位的群眾,彼此毫不相關,不過是各自作一些符合聖經的事而已。我們可以很符合聖經,照着經文去作,作得很正確,可是我們只不過是許多得救個體的聚集而已,彼此互不關連,沒有團結,也沒有彼此相互的彰顯。地位或許有了,但卻沒有實際的彰顯,沒有凝聚力,沒有和諧,也沒有膏油的塗抹。並不是說沒有膏油塗抹供給我們,可是那膏抹卻沒有被認定,沒有被依從。從這個角度來看,那段時間可說是沒有膏油的塗抹。
如果聖靈不在其中,誰可以運用聖靈的寶劍?這是很不可能的,「我們爭戰的兵器本不是屬血氣的」。這些武器並不屬於人類天賦、資源、或能力的範疇,「乃是在神面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堅固的營壘」〔見林後十4〕。假若在整段禱告的時間,聖靈並不是在作指揮、領袖和指導者的位置上,那麼便沒有武器可以使用。整段時間不過被一些提起來的事情所充斥而已。我們甚至可以正確到一個地步,好像可以到達某一個程度,去到某一些重點,但卻永遠不會帶進一件武器來,叫你們都覺得那件事已經解決了、已經被神攻破了,你不能說執行的舉動已經做到了。你禱告又禱告,禱告又禱告,卻從來沒有一件事作成,沒有一件事可以完結。因為真正說來,這個仍舊在我們自己努力的範疇內而已。
除了聖靈,還有誰可以向基督身體上的眾肢體,顯明甚麼是元首的旨意、心思和負擔呢?離開聖靈,在我們中間升天的基督怎樣叫我們曉得祂的心思呢?我們以前提過馬太福音十八章的幾節經文:
「我又告訴你們,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的求甚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因為無論在那裏,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裏就有我在他們中間。」(太十八19,20)
那位升天的基督怎樣在祂自己的子民中間,把祂的心思顯明,叫其中有一種內在的同心,在祂身體的肢體中產生一種自發而明顯出於生命的合一呢?只有藉着聖靈,別無他法。
這就是為甚麼在以弗所書六章18節那裏說,我們要「在聖靈裏隨時多方禱告祈求」〔原文另譯〕。請仔細留意「在聖靈裏禱告」這句語,我們很多時候聽見一種普遍的看法,認為在聖靈裏禱告就是用方言禱告。在聖靈裏禱告當然包括了用方言禱告。絕無疑問,說方言的恩賜,特別是在個人靈修及代求的時候,是聖靈的一種彰顯。因此,這個很明顯是在聖靈裏禱告。然而,把在聖靈裏禱告與用方言禱告劃上等號,卻是很錯誤的,也貶低了在聖靈裏禱告的整個意思,因為其中的意思是遠遠超過僅僅用方言禱告。
「我若用方言禱告,是我的靈禱告,但我的悟性沒有果效。這卻怎麼樣呢?我要用靈禱告,也要用悟性禱告;我要用靈歌唱,也要用悟性歌唱。」(林前十四14-15)
如果我們要嚴謹正確,「用靈禱告」就是用方言禱告,「在聖靈裏禱告」不只包括這一個,還遠遠超越用方言禱告。
我們說到禱告的層次,那裏說:「在聖靈裏隨時禱告。」換句話說,所有真實的禱告都是在聖靈裏頭,是在聖靈的領導下、在聖靈的指引下,藉着聖靈的加力,都是在聖靈的範疇裏。如果我們弄清楚這一點,會給我們很大的幫助。
所有真正團體禱告的範疇、領域和層次,都是在聖靈裏。當我們看見這一點,我們就開始明白團體的禱告所處的範疇,跟這世上任何事情的範疇都全然不同。這件事並非僅僅一些人「聚集起來」,不過是把他們的擔子、懇求和感受訴說出來而已。整件事乃是在另一個層面、另一個層次裏頭,就是「在聖靈裏」。
我們可以把馬太福音十八章這段經文「我又告訴你們,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的求甚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因為無論在那裏,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裏就有我在他們中間。」與「在聖靈裏隨時禱告」劃上等號。
在禱告中聖靈絕對的主權
關乎禱告聚會中聖靈的主權這件事,我們可以完全肯定。並非只有張三、李四可以銷滅聖靈的感動,有時候帶領的人也會銷滅聖靈的感動。聖靈要作絕對的主宰,一開始禱告,祂的主權就得被每一個人所確認,否則一開始便有障礙,我們的禱告時間剛起首便蒙上一層陰影。因此,我們應該對這個有透徹的看見。
禱告聚會並不是一段「自由參與」的時間。有一種想法說,禱告聚會彷彿是開放給所有人自由參與的,我們可以有自己的一份,我們都可以說出自己的一點點(很坦白的說,每個人應該有他的一份)。這就是「自由參與」的想法。有時候,也有人把禱告聚會看作好像是一段屬靈的自我發表。你說了你的一部份,我說了我的一部份,我們都發表我們屬靈的性格和身量,並且站在一起,這個給我們所有人都有幫助。我們彷彿不在乎要成就事情,不在乎要介入天上的情況,不在乎有沒有執政和掌權的被擊退。整個概念就是這樣:禱告聚會就是叫我們屬靈肌肉得以伸展,並且得到別人稱許的場合。這就是「自由參與」了。
禱告聚會甚至不是僅僅我們看見了那個需要,便發表請求的時間。有些人有一個想法,認為如果他們有特別的需要,或者看見特別的需要,他們的責任就是把那特別的需要帶到聚會中。假若聖靈是這樣引導你,或許可以這樣。然而,假若不過是因你看見一個需要或者感覺到一個需要,那並不一定就意味着主自己想要把那個特別需要帶到禱告聚會中間。
基督是身體的元首。「又將萬有服在他的腳下,使他為教會作萬有之首。教會是他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弗一22-23)這是甚麼意思?為甚麼我們一而再碰見「元首」這個詞?「祂是身體的頭」,「祂是教會之首」,「祂為教會作萬有之首」。如果「頭」不是代表心思和意志,那還有甚麼意思呢?肯定地,「頭」必定是講到基督的心思和基督的意志,就某種意義來說,這個計畫是在心思裏的。其中有一個心意,有一個目標。
這個代表了一些意思。「頭」不會是空空的,亦不可能這樣。必定有一些智能、有一些「思想盒子」在頭裏面。我們總是認為一個人的頭是他思想的地方。我們不會認為胃是你思想的地方,或是作決定的地方。或許有人是這樣想,但一般來說,我們並不會認為胃部是我們意志和理性思維的所在。我們認為頭是智能、揀選、心意等等所在之處,我們會想到我們的心思。
除非透過聖靈,否則我們無法知道元首的心意。若不是透過聖靈,我們無法知道元首的計畫是怎樣。除了藉着聖靈以外,我們無法知道元首的目標。除非透過聖靈,否則我們無法知道祂的負擔。因此,我們說到「為教會作萬有之首」這句話時,就是說出了祂超越的地位。
為甚麼聖經告訴我們祂為教會作萬有之首?是否只因着這是一個美麗的句語呢?不過是使徒保羅一種誇大的說法嗎?還是它表明了主耶穌得以為教會作萬有之首呢?在世界上,除了教會以外,再沒有別的團體是主耶穌得以為之作萬有之首的。因此,我們作為祂唯一的「身體」,必須彰顯主耶穌基督的主權、王權和超越的地位。沒有聖靈,我們便無法作成。
你我都知道禱告聚會可以進行得很糟,很沉重,很難受,完全受環境的擺佈,直等到聖靈介入那段時間,才有所不同。有些禱告聚會,我們開始了,卻很艱難地進行。忽然之間,有人在膏油塗抹底下開聲禱告,就在那一刻,彷彿一種屬靈的屏障給衝破了,進到另一個新的境地。整個聚會提升起來,因為聖靈得着了祂的地位,祂的主權得到確認,膏油的塗抹為人所順從。就在那一刻,事情便發生了。
除非元首可以表達祂的心思、負擔、得勝,否則我們寸步難行。簡單來說,聖靈在其中並不光是主宰,更是每位肢體必須順從的。對於這個原則,我們沒有一個人是例外的。沒有一個在主裏老資格到一個地步,可以免除順服聖靈的責任。那就是為甚麼這是何等嚴肅的事,也是為甚麼我要這麼鄭重地說到叫聖靈擔憂的這件事。
有時候,我們可以叫聖靈擔憂(至少不像銷滅聖靈的感動那麼糟)。有時候,當禱告聚會中有些情況是活潑的時候,突然間,有人插進來,然後整件事忽然掉進死寂中。為甚麼?有人說:「他們都在反對那位可憐的老弟兄。」然而,這並不是那回事。大多數人感到很尷尬,他們不想反對某某人。他們真的很想說「阿們」,但如果他們要向主忠誠,會有這樣的話說:「不可有『阿們』,不可有分在其中,這跟我完全無關。」若因為感情用事,以為說「阿們」是在幫助別人,就請你不要說。否則,你只會有分於一些不是出於神的事,聖經說你這樣會碰到死亡。祭司或是利未人從來都不可以作的事,其中一件就是不可以觸摸死亡,因為當你觸摸死亡,你會給捲入死亡裏,變得妥協。
因此,教會必須在這一點上永遠不要感情用事。當然,我們想要彼此幫助,但當禱告聚會潛進死亡裏頭,我們可以怎樣作?所發生的事情就是聖靈的感動被銷滅了。然而這並不是整段時間的終結,因為如果還有人是對聖靈活潑和敏銳的,我們就能立刻回到正軌,生命便再一次注入。我相信你們曾經留意到這個情況:有人在膏油塗抹下開聲禱告,整個聚會地方都滿了「阿們」。這是禁止不住的,因為聚會重回膏油塗抹之下,聖靈在你的靈裏面見證說:「我們重回正軌了。」
可惜,有些時候我們一下子鑽進死亡,有人跟了上去,然後又再有其他人跟上去,聖靈的感動便被銷滅了,那段時間也就此了了。然後,我們離開的時候,比來聚會時更加筋疲力竭。
是聖靈把基督的心思顯明,發表祂的負擔,引導我們進到成就祂旨意當中,並且確立祂的得勝。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藉着聖靈去確認、順從並開始經歷基督為元首,這件事在生命和戰略上是很重要的。
為甚麼團體禱告這麼重要?乃是不單要叫事情在禱告中得以成就,更是讓最年幼的信徒學習功課,這功課對他在地上的一生,並在永世中的事奉都有益處。你也學習分辨你的魂與靈,學習認出神的管治。有些時候,你從反面中學習甚麼不是出於神的,也正面的從神學習甚麼是對的,兩方面所學的是一樣多。
在禱告的聚會中,聖靈就好像交響樂團的指揮。樂團所有的成員必須注視着指揮。單單看着你眼前的樂譜,並沒有用處。你必須不單有樂器,不單有樂譜,更必須注視樂團的指揮。
事實上,許多時候禱告聚會的情況是這樣,人有了樂器,兩隻眼睛緊緊的盯着樂譜,跟着卻來了一段不和諧的樂聲。或許主想你在禱告聚會中開聲禱告五次,這是祂會負責的。如果指揮棒指向你,你就要演奏。你處身於小提琴手中間,說:「我們在開始的時候已奏了許多,無論祂將要怎麼樣指向我們,我們不要再拉了。」你這樣說是沒有益處的。就如你不斷猛烈地敲響你手上的三角鐵,也是沒有益處的。事實乃是我們必須在指揮的引導底下。我曾經說過在馬太福音十八章19節中那個希臘字,就是英文裏symphony(交響樂)的字源。真正說來,這正是最好的方式去描述這個字。聖靈實在是把我們「響和」起來,祂在把我們協調,把我們擺在一起。如果我們真的注視祂,在那段時間我們每一個都可以有自己的一份。我們將可以完全與祂在一起,把我們從主而來的一份擺上。
即使我們沒有實際參與其中,這種情況也會出現。我知道有些人會躲在背後說:「好,我很喜歡他這樣說。因為我從來沒有參與,或者很少參與,因為我想那個指揮沒有多少次真正的指向我。」或者你沒有看着祂。主是一個最完美的紳士,假若你說:「主,我在這個時候不加入。」祂就會越過你,祂從來不會勉強你加入。然而,當那一天來到,你站在神面前的時候,你將會失去一切。除非我們學習得勝,並在神的靈引導底下,擺上我們從主所得的一份(有的時候這對我們的肉體是非常艱難的),否則(我是這樣認為)我們將會無法真正夠資格有分於永世中的事奉,神一直想訓練我們每一個都達到這個目標。
明顯地,當我們順從聖靈,禱告聚會便會有一種計畫、一種和諧、一種連繫,其中也有事情會實現。這肯定就是「在聖靈裏禱告」的意思。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服在祂的指揮底下。正因為我們服在祂的指揮和領導底下,藉着祂的催促和賦予的能力,整個禱告聚會便有和諧、凝聚和事情成就在其中。
我們的禱告聚會,所提出的禱告事項並不一定每次都要在當場觸及。有些時候,我們可能要把那件事情暫時放在一邊,之後再回到那件事上。
禱告聚會的目的
禱告聚會的目的是甚麼呢?馬太福音六章10節那裏說:「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團體禱告的目的乃是:作為神的子民,我們要一同看見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換句話說,首先,我們必須找出神在天上的旨意是甚麼,然後我們把那個旨意帶到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除非我們先知道天上已經說了:「是的」,否則我們無法使用天國的鑰匙。我再說,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們乃是要看見神的國臨到我們所面對的各種處境,可能是一切不同種類的處境。
若有一群人投身於外展佈道工作,把人帶到基督面前,他們忽然發覺碰上障礙,要怎樣面對呢?他們越發傳講福音,卻發現情況仍舊是一樣。因此他們決定改變聚會上的編排,帶來一些全新的事物,這些新事物最低限度可以給前來的人一個震撼,使他們從老舊的常規擺脫出來。然而,你這樣作可能失去一些非常非常寶貴的東西,因為那並不是問題的癥結。問題的癥結乃是,無論怎樣,我們應該進到事情的幕後,要讓神的國進到這個障礙裏頭。
你是否相信撒但能夠阻礙基督呢?你是否真的相信陰間的權柄可以勝過教會,與主耶穌在馬太福音十六章18節所講的話全然抵觸?事情的真相是,只有藉着禱告,我們才發覺我們必須進到主跟前。在我們中間,這樣的情況曾經一而再的碰見過。我曾經見過有障礙在我們中間建立起來,並且我們接受了,卻發現處境很艱難。然後,突然間,在禱告裏頭提了出來,我們就全力應付。如果我們只是禱告說:「主阿,求你,求你,求求你……」,事情只會變得越來越艱難,變得越來越沉重。可是,當我們宣告耶穌基督是主,堅持說神的國在這個情況有最後的決定權,就在這個時候,我們就立刻看見撒但被鉗制,整件事也就此得着解決。甚麼是神的國?神的國就是神的寶座,就是主耶穌的王權、主耶穌的統治。
我們可以面對一切各樣的事情。有時候,在家庭中有很複雜的情況;有些時候,在工作地方有很難辦的處境;有時候,在我們神的子民彼此生活之間有錯綜複雜的情況。除非我們學習怎樣把神的國帶進那些處境中,否則神不會把國度帶進其中。通常就是在這一點上面,人有一種錯誤的加爾文預定論的觀念。我們的觀念是:無論如何,神必定會把國度帶進來。可是祂卻沒有。如果你想陰間的門勝過基督對教會的建造,那麼你就不要使用那些鑰匙。如果你不想見到寶貴的生命成為活石,就是教會建造工作的材料,那麼你不要用那些鑰匙。但如果你不想看見黑暗和死亡的權勢勝過教會,你就必定要使用天國的鑰匙。否則,神容讓事情繼續下去。
神特意要教導我們功課,祂對我們的態度就好像對着小孩子一樣:「假若你沒有學會使用,那麼當你長大了,你永遠都學不會。每一次都要我來為你作,這是沒有益處的。你必須學習自己去作。」這就是為甚麼神常常容許一些情況發展到可怕的地步,因為我們未能在事情來臨以前,及早預見事情的發生。
儆醒並禱告
這個把我帶到一個新的題目,就是儆醒並禱告。有時候,有人學習禱告,但是他們並不儆醒。因此每一件在政治、經濟、軍事、屬靈的範圍所發生的事情,在各個層面(國際、全國、本地的層面),我們總是跟着這些事情走,卻跟不上。我們對現今所處的時候沒有了解,因為我們沒有儆醒和禱告,只是單單禱告。
當某些事情發生了,我們說:「你看發生了甚麼事情!我們現在必須禱告。」假若我們曾醒覺並禱告,保持警覺並禱告,我們可以預先看出要發生的事情。每一個信徒都可以被神的靈指教,在事情發生以先就預見。如果神的靈無法教導你看出事情的發生,那麼你必定是這世界中、在屬靈上最不可造就的人。如果你不能看出及辨識事情的發生,那麼在永世中神的管治與經營當中,你有甚麼用處?這或許給你一兩個疑問,因為你會立刻說:「然而,在永世裏並沒有黑暗,也沒有難題。」我知道那時沒有黑暗,除了一樣所提及的,叫作外頭的黑暗。但是我很確定那候時仍有某些難處的。我想你會發現在永世中,生命是一回事,但那裏仍有一些不帶着罪的事情,要我們去解開的。我們正在接受訓練,為着各種的處境,而只有神可以向我們顯示,並教導我們如今怎樣去作。
因此,禱告聚會的目的和方向是甚麼呢?乃是要看見升天元首的心思和旨意得以實現。在禱告聚會中,首先我們要發現元首的心思,然後在禱告和代求中傾倒我們的心,要看見我們主的心思,在我們帶到祂面前的處境裏頭得以成全。禱告聚會的目標決定其中的每一步。因此很清楚,禱告聚會並不是僅僅為着自我發表,也不是一段「自由參與」的時間,而是我們必須保持清醒、警覺,並且是我們順從主的一段時候。
禱告聚會中的膏油塗抹
每個人都清楚,一個傳道人或作帶領的人需要膏油塗抹。有人會千里迢迢跑到老遠去聽一個有膏油塗抹的傳道人講道。他們會說:「你知道某某人,他所講的道很正確,可是沒有膏油的塗抹。」然而,當發現了膏油塗抹,人就說:「那個人有膏油的塗抹。」跟着他們就不遠千里來聽他講道。每一個信徒,在他們心底深處都很楚清的知道(因着我們都有一種「一人職事」的情意結),一個傳道人,或是牧師,或是傳福音的,或是教師,都應當有膏油塗抹。如果他沒有這個,我們說他必定有甚麼問題。
每一個神的僕人都應當有膏油的塗抹。對於作帶領的人,我們也有同樣的想法。我們大多數都覺得長老們應當有膏油塗抹,然而很少人看見一個聚會也需要膏油的塗抹。很有意思的,就是在舊約裏,我們發現不單君王受膏,不單祭司受膏,不單先知受膏,並且會幕中所有的器具及帳幕都要受膏(參出卅26)。他們用膏油抹會幕,就在那裏,神與人相會,人也與神相會。
換句話說,有一種膏油的塗抹,是為着我們與神相會及神與我們相會的。這就是為甚麼我讀詩篇一百卅三篇:「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這不僅僅是有一天或是幾天假期,或是某些時刻,可以和睦的聚在一起,而是我們在合一裏頭和睦同居。
「這好比那貴重的油澆在亞倫的頭上,流到鬍鬚,又流到他的衣襟」。這究竟是甚麼意思?我記得當我第一次讀這詩篇時,我說:「多麼古怪的一首詩!甚麼鬍鬚、頭和衣襟,又有油澆上去。」然後又說到黑門的甘露降在錫安山。油澆在亞倫的頭上,流到鬍鬚,又流到他衣襟,這個古老的意念究竟跟百姓的合一有甚麼關係?那個思想是亞倫是大祭司,油就是神的靈。我們的合一得以發揮實際功用之惟一方法,乃是藉着膏油的塗抹──油澆在頭上,流到鬍鬚,又流到衣襟。身體上每一個肢體都包括在這個膏抹裏。
就是這一點便足以使我相信,我們每一個都必須進入某一種聖靈的經歷裏。如果我們在重生時已經進入了,感謝神;但我發現很少人是如此。我們需要進入膏油塗抹的經歷裏。當然,聖靈在我們裏頭。除非聖靈進入我們裏面,否則沒有人可以重生。然而,我們需要認識一種膏油塗抹。這是甚麼意思?
主耶穌其中一個稱呼是基督,而「基督」(Christ)是從希伯來文「彌賽亞」(Messiah)而來的,意思是「那受膏者」。在希臘文和希伯來文的意思都是「那受膏者」。甚麼叫作「在基督裏」?意思就是說你在那位受膏者裏面。在基督裏有一種膏油塗抹是為你預備的。在那受膏者裏面,有一種膏抹是為着你的。現在你開始明白五旬節的意思了,元首(頭)接受了從父所應許的,並澆灌下來,就是你在身體上所看見和聽見的。膏油塗抹降下來,在一百二十個肢體身上,他們每一個都進入了與基督的聯合裏面,也進入了他們的膏油塗抹中。有兩件事立刻發生了:聖靈進入他們裏面,並且降在他們身上。從那一刻開始,他們認識膏油的塗抹。你們每一個都要得着膏油的塗抹。
膏油的塗抹是甚麼意思?很簡單,我們都知道這乃是說到可取用的能力,然而這並不是膏油塗抹首要的事。為甚麼在舊約聖經中,那些物件總是給膏抹呢?這乃是神的記號:「那件東西是分別出來為我所用的。」不能有肉體在其中。這就是為甚麼在出埃及記三十章32節那裏說:「那聖膏油不能倒在肉體上。」〔原文另譯〕如果肉體碰到膏油,那人會被石頭打死。聖膏油永不可碰肉體,也不許任何人作與之相似的膏油,因為這是聖的。是因着聖膏油的緣故,那人被分別出來。
現在你開始明白為甚麼在我們的聚會中需要膏油塗抹嗎?肉體不應當進到我們聚會裏頭,不可有人的獨創性、人的創作力、人的能力、人的資源、人的意念或人的意見,儘管有些是屬靈的意見。那整段時間是從這些分別出來,就是從那些人的意見、人的想法和人的資源當中,分別出來歸給主。
這就是為甚麼君王要受膏,先知要受膏,祭司要受膏。神在說:「那個人要從他一切天然的東西分別出來歸給我。我要藉着他去管理,我要藉着他去禱告,我要藉着他去說話。」
當我們看見這個,我們就開始明白「膏油塗抹」這個詞的重要。我知道我的禱告總是提及膏油的塗抹,可是我不認為有很多人真正明白,為甚麼有人總是在禱告中提到膏油塗抹。我常常會這樣說:「有膏油的塗抹,我們為着講的及聽的站在其中。」在我們進入一段禱告時間以先,我總是說:「主阿,我們站在我們所得着的膏油塗抹裏頭,我們每一個都在其中聚集。」為甚麼這樣禱告?因為我想確定撒但清楚知道,那段時間並不是出於我的意見或者是其他人的意見,而是為着主的。
那麼你開始明白,這一點對於禱告聚會是何等的重要。沒有其他時間比禱告聚會更會受到人的意見所傷害;沒有其他時間比禱告聚會更受我們的情緒或感覺所支配了。可是,我們必須認識每一次禱告聚會都有膏油的塗抹。如果我們一個禮拜有七次禱告的聚會,那麼就七次都會有膏油的塗抹。每一次膏抹都是新鮮的。那段時間(從開始直到結束)的價值,完全在於我們(無論是否作帶領的)有沒有站立在那個膏油塗抹當中,假若我們有,那麼那段時間便是對的。
詩篇說:「因為在那裏有耶和華所命定的福,就是永遠的生命。」我們都知道這個,當一段禱告時間是在膏油塗抹底下,就有生命在其中。生命洋溢於整段時間,就好像黑門山降下來的甘露。這是因着北面的冷空氣和南面的熱空氣在錫安山上相遇,形成甘露降下來。因為在耶路撒冷通常全年有八至九個月沒有雨水,所以在夏天時,最炎熱的地方就全靠每天晚上降下來厚厚的露水來生活。
當我們在膏油的塗抹底下,當我們都站在那膏抹當中,當我們確認在禱告聚會中或在其他時間有膏油的塗抹,並且順從這個膏抹,你們曉得有甚麼事情發生?你們來到的候很疲乏,離開的時候卻重新得力。那段時間可能像一場戰事,然而你們離開的時候卻是步履輕盈。可是,有些時候,在禱告聚會中,你們會感覺好像要拿着手杖或坐着輪椅才能離開。你來的時候很疲乏,走的時候差不多快要死掉。在那段時間裏,衰老彷彿猛然臨到。這是因為我們都沒有順着當中的膏油塗抹,因此便沒有得着滋潤,沒有生命似的。
當永遠的生命這神所命定的福被銷滅時,很少信徒能夠察覺得到。我們大多數都會仍舊照着常規繼續下去。我們不過是這樣子一直下去,好像老底嘉教會一樣,他們以為自己甚麼都有。他們仍舊照樣的有一切聚會,有禱告聚會、讀經聚會,有戶外傳福音的工作,卻並不知道主站在外面說:「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他們以為這是丟臉的事。「約翰是怎麼樣的人,他竟然會看見這樣可笑的異象,我們的主在我們這群人外面,叩門說:『如果有人聽見我的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去與他坐席』?我們一直向我們的主唱詩歌,讀祂的話語,也在作二十年前(有時候,也許是好幾百年前)受教導要作的事情。」
事實上,禱告聚會真正需要的就是「住在」膏抹底下。從這個角度去看,我們就可以分辨一個禱告是有生命的,還是死的。有時候,有人的禱告是滿有生命的,接着另一個人帶進一個死的禱告。並不是那個人有甚麼問題,而是沒有膏油的塗抹。他們不是在膏油的底下,是在作自己的事情。
這是我們屬靈教育的一部份,學習分辨並且住在膏油塗抹的底下。假若今天晚上聖靈的負擔和基督的心思是為着尼泊爾,那麼為着寮國﹝Laos又譯作老撾,中南半島的內陸國家﹞禱告就不合適了。你或許剛收到一封從寮國寄來的信,充滿緊急的需要,你這樣想:「哦,我剛收到這封信,我們必須禱告。」然而主的心思可能是:「不,你要為尼泊爾禱告。」而我發現的事實是這樣:當我們遵從主的心思,而不是一個先入為主的規律,乃是遵着主的心思去禱告,祂就答應我們,因為我們順從祂。祂答應寮國的禱告,因為我們遵着祂去為着尼泊爾禱告。這確是一件非比尋常的事情。
我記得在禱告的學校裏,有人提出一位親愛的姊妹的名字,她病得很重很重。在禱告聚會的頭二十分鐘內,她的名字被提起許多次,而那次是我曾參加的禱告聚會中,最糟的一次。有趣的事情是,這次禱告的學校在前一個環節,卻有過最奇妙的一段時候。到了一段時間,卻急轉直下,他們都好像忙亂得很。資料發放了,也有大量講道式、平面式的禱告,每一處都顯出壓力和張力。親愛的某某老姊妹的名字在這裏提起來,然後在對面,在後面,再回到這裏,又跳到後面,都提起來。然後,有人提起另外的一件事,接着我們再又為某某姊妹禱告。
事情是這樣:她原來已經死了。開始這個禱告的弟兄是一個年老的宣教士(我知道這樣說聽起來很無情,但在那個可憐的人身上沒有半點生命),他有這個負擔為某某姊妹禱告,是因着他曾聽說她病得很重。事實上,她已在一兩天之前離世。因此他開始禱告,而有其他一兩個人,忽然想起醫治來,非常肯定的認為每一個信徒都應當被醫治,他們是這樣說的。接着就有講道式的禱告,他們說:「主阿,你知道在聖經中是這樣這樣說,這個人必定會給醫治好。」事實上,她已經醫好了,她已被接回天家!
我們咕嚕咕嚕,混混亂亂的,是十分難以忍受。我記得最後有一個弟兄說:「哦,主,我們徹底失敗了。求你幫助我們。」事實上,主藉着那段禱告的時間,改為讓我們得着教導。事情是這樣,在那個時間,主實在想這一班人去為着另一件事情禱告。有一項特別的需要剛剛提出來,主的意思是要為這個禱告。下一次,當我們上了正軌,那段時間就很美妙,進行得非常成功。
然而,在那一段時間,沒有膏油的塗抹。如果神說:「為這個禱告」,我們就不要為着別的事禱告。可是我們說:「噢,如果我們不為某某禱告,他們會死的。」主說:「你把這個留給我處理,這是信心的問題。你要作我告訴你要作的事情,而不是作你以為對的事情。如果我要你為着日本禱告,某某弟兄就會在你憑信心順從我的時候得醫治。」你說:「主,我確實感覺我應當為着某某禱告,然而我會為日本禱告,因為這是你的指示。」你就為那件事情禱告,主說:「另外一件事我已經作好。」
很多時候,問題是在於我們的不信,因為我們覺得除非張開我們的大嘴巴,說一些甚麼,不然就沒有事情會得成就。因此,我們為着神所沒有指示我們禱告的事去禱告,我們沒有在膏油的塗抹底下,便進到死亡裏頭。然後,我們沒有為着神所要的事情禱告,而我們想要看見的事情無法成就,因為我們並沒有在膏油的塗抹底下。因此我們弄得一塌糊塗。
「信而順從,
因為除此以外,
不能得主的喜愛,
惟有信而順從。」
﹝見詩歌272首﹞
你們開始看見膏油塗抹這整件事情,並不僅僅是屬神的治理,也是屬神的管治。我們必須彼此管治,我們必須被神的靈管治。我們每一個在禱告的事上都犯了錯誤,然而假若我們從這些錯誤中學了功課,那麼就都好了。那就是我們受管治的一部份。可是,如果我們一而再,又再而三地犯同樣的錯誤,就必定有些事情是錯得很可怕,並且錯得很徹底。
實際的要點
首先,我們不單要在禱告聚會的開始時仰望聖靈來引導我們,更要在整個聚會都一直仰望祂的引導。
第二,負責帶領的弟兄們應該在開始之前,總是要宣稱基督在這段時間作元首。若當中還沒有兩三個人來到主面前,宣告耶穌基督是這一段時間的主以前,總不要進入禱告的時間。祂在這段時間之中,在凡事上居首位。
第三,我們一定要學習認識甚麼時候禱告,甚麼時候暫停禱告。這並不一定是容易的事情,經過猛烈的掙扎後,你開口禱告,便洶湧而出。有人停不下來,卻又不懂得分辨膏油的塗抹已經離開他們了,這是一件叫人難過的事情。然而,我們必須學習甚麼時候禱告,甚麼時候停止禱告。
第四,我們也必須學習估量一件事情甚麼時候已經解決了,或者甚麼時候主已經從一件事情轉到另外一件了。不要以為在禱告聚會中所提出的每件事情,都必須在那段時間內解決好。這可能是一種很墨守成規的想法。依從一些規條或者一本守則去作事,是遠較被聖靈引導來得容易。被聖靈引導總是困難的。然而,有些時候,主提起一件事情,可能有七個、十個或是十二個人從不同角度去為這件事禱告,然後主說:「擺下這件事情,今天晚上就為這個禱告到這裏。我們在將來會再一次提出這件事。」
有些人的想法是要圍繞耶利哥,一直到城牆倒塌。然而,也許不一定是城牆倒塌,反而你會在禱告這事上疲乏不堪,因為你並不是在神的指揮底下。我們這樣說是很好的:「我們把腳掌踏在約但河的河床上,水就會分開。」是的。然而,這一次主是說:「一連六天,每一天環繞一圈,到第七天,環繞七圈。」要記得,這樣說是容易得多:「我們學會了,我們得了一個模式。把我們的腳踏進水裏,把腳弄濕了,水就會分開。」頭一天你可以圍着走二十四個小時,你完成了,卻永不看見牆垣倒塌。但你們所有人的腳都會起水泡和疼痛,甚至過了一兩個禮拜還發燙起來。
要學習評估一件事是否已解決了,在聖靈的管理底下,預備帶進一件新的事情。為防止對所提出的禱告事項有一種奴隸式和機械式的依從,我們確實地要對聖靈有活潑和敏銳的反應。
第五,當某一件不在膏油塗抹底下的事情提出來之時,我們一定要學習怎樣處理這種情況。當有人帶進的禱告不是很正確的,或是不太合適,或者是講道式的,或者是平面式的禱告,或者是發放資料式的禱告,你們不要立刻就以為完了,以為只得放棄。那絕對不是完結,或許主要藉着這樣的人來教導你們。有時候,禱告像這樣子進行,然後往別的方向,又返回正軌,繼續下去,然後離了中心,又再回到正軌。然而,主說這是一個好的禱告聚會,因為基本上你們沿着正軌。因此最終你們是在膏油塗抹的底下。
可是,錯誤的地方是在你們離開了軌道,並且一直沒有回來,完全離了題。然後,整段時間結束了。主已離開了那段禱告的時間,並說:「你們繼續下去。你們好像覺得可以在沒有我的幫助和指引下作得更好,所以你們自己繼續下去罷。」
第六,要防止情緒控制我們優先次序的感覺,或者從外面看起來是急事,明顯地需要緊急處理。如果主這樣引導,我們應當拿起這件事去禱告,而通常這就是那個方法。可是,有時候主並不是這樣引導,我們必須總要記得這點。
第七,負責帶領的人必須留心所建議的禱告事項之地位。當事情提出來,並不表示我們就只能為着這些事禱告,那些只不過是建議的事項。然後,我們的責任是要仰望主,看看甚麼事情是祂要拿出來叫我們去禱告的,還是有別的事情應當帶進來。
第八,我確實認為有時候帶領的弟兄們應當負起糾正的責任。當有人的確錯誤了,並且是一而再的犯錯,那麼我認為有需要由負責的弟兄說一些糾正的說話。或者,再一次,我相信當有人確實是在禱告聚會中,可以把生命帶進來的,應當鼓勵他,因為那個活潑而在膏油塗抹底下的人,很多時候感到灰心,而犯錯的人卻像坦克車那樣繼續勇往直前。
最後,要記得我們所有人都是門徒。我們每一個都在「禱告的學校」裏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