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彼後1:5


  今年我在教會學習主題上跟大家分享「得以長大成人」這部份。主給我藉着彼得後書1章3-8節跟大家交通「有了又要加上」這屬靈學習原則。聖經提醒我們屬靈學習不是單獨在某一方面的學習,而是要與其他學習並進的,互相補足的。上一次我跟大家交通過「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彼後1:5)。當中提到信心要藉着行為才能表明出來。因為信心沒有行為是死的,正如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一樣。又提到基督徒要有好行為,叫榮耀歸給我們在天上的父。

  今次我們繼續來看「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大家有沒有在街上遇過有人向你賣旗籌款的經驗?賣旗者會說:買張旗可以做善事的。你會否聽到是善事,便毫不猶疑去買?我卻會先看看主辦籌款的是哪個機構。除了要提防騙子之外,也要知道主辦機構會否是異教團體又或支持違反聖經真理的組織?若籌款機構的宗旨跟我的信仰相違背,我也不會捐錢給這機構。這需要我們有一定的知識。所以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免得我們好心做壞事,做了一些違背聖經教導或得罪神的事。

 

甚麼是知識?(gnosis/所知道的/knowledge)

  「深哉,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他的判斷何其難測!他的蹤跡何其難尋!」(羅11:33) 智慧和知識這兩個字常常一起出現。智慧(sophia):經過思考和分析作出的明智判斷。知識(gnosis):所知道所認識的,包括透過語言文字和經歷所得的知識。聖經指出智慧和知識都是神的屬性。神擁有極豐富的知識,是沒有人能測得透的,藉着所造之物便可以知曉。「所積蓄的一切智慧知識,都在他裏面藏着。」(西2:3) 這個「他」是指主耶穌,因此從主耶穌身上便能夠看到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試舉以下一些例子:

  腓力被主呼召之後帶拿但業去見主耶穌,主指着拿但業說:這是個真以色列人,心裏是沒有詭詐的。並說他在無花果樹下所作的一切主都已經知道了。拿但業驚訝主是何等的全知,連他在暗中作的事主耶穌都知道了!因此他的態度便改變了,從最初認為拿撒勒(耶穌的家鄉)沒有出過甚麼好東西,變成真心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是以色列的王。

  另外彼得和安得烈被主初次呼召之後,並沒有全時間跟隨耶穌。他們卻重操故業,在加利利湖邊打魚。有一次主耶穌上了彼得的船,叫他將船駛至稍微離開岸邊,在船上教訓聚集在岸邊的群眾。這是很聰明的安排,一來可避免人群擁擠;二來這樣安排將整個場地變成一個好像劇院一樣,擁有特殊音響效果的場地(當時的劇院便是這樣設計),讓岸邊每個人都很清楚聽到主耶穌的講道。主講完道之後,便叫彼得把船開到水深的地方下網打魚。彼得回答主說:「我們整夜勞力,並沒有打着甚麼。」(路5:5) 但他們仍照主的吩咐下網打魚,竟然一網打了許多的魚,魚獲之多,裝滿了兩隻船。一班這麼有經驗的漁夫整夜都打不到魚,竟然照耶穌的吩咐去做便能滿載而歸。當時彼得不禁俯伏在耶穌膝前,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路5:8) 主不單懂得醫病趕鬼,還懂音響和打魚,連人心裏所想的都知道了。相信當時門徒們都驚嘆:「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他的判斷何其難測!他的蹤跡何其難尋!」還有許多例子,當我們細心閱讀,便能發現主豐富的智慧和知識。

 

如何得到知識?

  「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愚妄人藐視智慧和訓誨。」(箴1:7)

  要得着真知識首先要有敬畏神的心,好像所羅門為要好好治理他的子民,謙卑敬畏神,只為怎樣管理神給他的百姓求智慧和知識,不為自己求長壽求富貴。神便應允他給他極大的智慧和知識,在他以前及在他之後都沒有人能及他的。

  新約聖經也提到「知識的鑰匙」:「你們律法師有禍了!因為你們把知識的鑰匙奪了去,自己不進去,正要進去的人你們也阻擋他們。」(路11:52) 我們要打開知識的門要靠「知識的鑰匙」。知識的鑰匙便是「信靠主耶穌」。律法師和法利賽人因不信而得不到知識的鑰匙,雖有律法卻不能明白當中的精意。其他人想得着卻遭他們阻止,因此主說他們有禍了! 

  「叫他的百姓因罪得赦,就知道救恩。」(路1:77;另譯:將得救的知識給他的百姓) 人得救之後才得到得救的知識。得救的知識是靠經歷而不是靠推論得來。有人說我完全知道才信?聖經卻說,你信了得救了,拿到「知識的鑰匙」就能打開知識的大門。有些救恩的道理我們未信之前聽不明,我們得救之後便能明白了。

 

知識的來源

  「因為,耶和華賜人智慧;知識和聰明都由他口而出。」(箴2:6) 神的話也是知識和聰明的來源,我們若想得到知識便需要研讀祂的話,並常常思想,便能得着智慧和知識。 

  但是單單認識聖經的字句是不足夠的,「這人蒙聖靈賜他智慧的言語,那人也蒙這位聖靈賜他知識的言語。」(林前12:8) 神的話還要靠聖靈來解讀,將知識賜給人。所以我們讀神的話的時候需要求聖靈指教我們,向我們啟示,我們才能明白。

 

人有限的知識

  所羅門是個大有智慧知識的人。他在傳道書1章16-18節說:「16我心裏議論說:我得了大智慧,勝過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眾人,而且我心中多經歷智慧和知識的事。17我又專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這也是捕風。18因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現代知識已進入人工智能時代,人工智能為眾多企業、包括醫療等事業帶來很大的發展和效率的提升,但卻同時帶來犯罪的機會,錯誤信息被快速發放廣傳,以假亂真的詐騙,無日無之。一個很有知識的人若成為犯罪份子將會是很可怕的事。然而今天不需很聰明的犯罪份子也可利用AI(人工智能) 以聰明的方法犯罪。昔日未有互聯網,人下班便可以休息,掛風球也可多一天假期。但在互聯網時代,不論下班、掛風球也要在家工作。正是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今天醫學倡明,卻不能解決許多問題。有一病人發現腸癌指數高了,於是便做腸鏡檢查,卻找不到腫瘤。接着做胃鏡檢查,都查不出有問題。跟着照電腦掃描卻發現胰臟有一粒約一厘米大的水囊。不同的跟進檢查包括抽取組織化驗,結果都是良性,跟進了好幾年也沒有變化。所以他的癌指數高應屬假陽性。最後這病人也對不斷檢查帶來的焦慮和不適感到厭煩,拒絕再接受任何入侵性的檢查。正如聖經所說:「因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

 

如何運用知識?

  「我到你們那裏去,若只說方言,不用啟示,或知識,或預言,或教訓,給你們講解,我與你們有甚麼益處呢?」(林前14:6) 神賜下知識是叫人能夠講解祂的話,叫人得益處。我們在主日學都學識了很多聖經真理,但完成主日學課程後,若不去運用所得的知識向人講解,保羅說,對人並沒有益處。因此甚願所有完成了主日學課程的肢體都能作教師。因為預備講解聖經的過程往往是得益最多的,對別人和自己都有益處。但不是所有人都有教師或講道恩賜的,我們也可在平時聚會中多交通分享主的話,多向人傳福音,這都是講解聖經的好機會。教會很需要話語上作服事的僕人,弟兄姊妹們實在要努力,好好在神的話語上裝備自己為主所用,叫人得益處。
防備似是而非的學問

  防備異端也需要有屬靈知識。「提摩太啊,你要保守所託付你的,躲避世俗的虛談和那敵真道、似是而非的學問。」(提前6:20) 「似是而非的學問」所指是當時的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諾斯底原文正是出於知識(gnosis)這個字。它是一種理性主義,否認耶穌的神聖,偏離基督真理的教導。今天我們同樣要用真理防備異端的錯誤知識。他們高舉個人的神秘經歷、人的知識和沒有聖經跟據的推論,或是段章取義,曲解聖經的教導。我們若缺乏聖經真理的知識,便很容易受到迷惑。所以「你們卻要在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彼後3:18)

 

世上的知識只在今世有用

  「8……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於無有;說方言之能終必停止;知識也終必歸於無有。9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講的也有限,10等那完全的來到,這有限的必歸於無有了。」(林前13:8-10) 

  今天我們的所有知識,包括屬靈的知識,原來只在今世有用,將來進到永世,這些知識都要歸於無有了。將來不再需要醫生,因為在新天新地裏,人都不會有病痛;不再需要律師,因為每個人都得着滿足,再沒有可爭執的事。啟示錄1章12-16節描述復活的主的外貌,到將來見主面時,這些知識都不需要了,因為到時親眼看見主了。我們要知道知識的價值不是永恆的。知識是為今世用的,除了應付在地上的生活,也為着傳揚主,為主作見證。

  「感謝神!常率領我們在基督裏誇勝,並藉着我們在各處顯揚那因認識基督而有的香氣。」(林後2:14) 讀書多談吐舉止會帶有書卷氣;認識基督夠深也會散發出屬天的香氣,因認識基督而有的香氣,使人受吸引,使人渴慕認識基督。

  我們如何將有限的知識化為有永恆價值的東西?路加福音16章1-9節中,主耶穌講了一個不義管家的比喻。有一個管家被人舉報他浪費主人的錢財,於是主人打算辭退他。那管家心裏說:「主人辭我,不用我再作管家,我將來做甚麼?鋤地呢?無力;討飯呢?怕羞。我知道怎麼行,好叫人在我不作管家之後,人會僱用他。」於是把欠他主人債的,一個一個地叫了來,將他們的欠債數目都減少了。管家的主人讚這不義的管家做事聰明,因他運用當時他能夠管理的錢財建立關係,換取朋友將來的支援。主藉此教導我們要藉着錢財結交朋友,到了錢財無用的時候,這些朋友可以接你們到永存的帳幕裏去。所以藉着用錢財去表達愛心、賙濟窮人,幫助有需要的人、或奉獻給福音的工作,便能夠將只在今世有用的錢財換成將來永世仍有價值的東西。

  同樣道理也可應用在知識的運用上。甚麼是存到永遠有價值的呢?「論到祭偶像之物,我們曉得我們都有知識。但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愛心能造就人。」(林前8:1) 「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祕,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甚麼。」(林前13:2) 聖經告訴我們,愛比知識更有價值,因為愛的價值能持續到永遠。知識都只是今世有用,我們如何在今世將我們的知識用得恰當,以致將來這世代過去之後仍能存留價值?便是將我們的知識,投放在對人愛心的幫助和建造神家的事上,叫神得榮耀,叫人得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