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太五23-26、五21-八4;利一3、廿三32;王上一39-40;申廿二8;伯一10;創四5-7;撒下十一2-3;利十四3-7;利十六7-10
感謝主我們終於可以實體聚會,今天所要交通的經文包括了馬太福音第五章廿一節至第八章四節。當然,我們今天沒有可能將二章半的經文作全面交通,而今次的主題經文是五章廿三至廿六節。這段經文的大意是當人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要先處理與弟兄之間的不和,所有的虧欠也要處理,就算有一文錢沒有還清,也不能從那裏出來,可以來到神面前獻禮物。表面上的意思簡單,但主所說的意思是甚麼呢?我們會藉着三個問題來深入經文中,尋找主教導的真正意義。
一、經文的背景
第一我們要問的是這段經文的背景。論到在祭壇上獻禮物之事,我們便會想到利未記有關獻祭的教導,新約譯作「禮物」這字在舊約中譯作「供物」,並且獻祭之事又與節期有關。利未記提及耶和華的七大節期,其中四個(逾越、除酵、初熟及五旬節)被稱為春季節期。但春節節期是先獻祭後除罪,與我們今天所讀的經文不符,而最後三個節期是吹角節、贖罪日及住棚節稱為秋季節期,利未記廿三章三次提及在獻祭前,人要刻苦己心,先除罪後獻祭與今天交通的主題經文相符。
二、吹角節的意義
在秋季節期的開始是吹角節,所羅門登基的時候,人就吹角(王上一39),所以吹角節其中一個意義是迎接新王的來臨。馬太福音的主題就是天國,而主就是那位真正大衞應許的後裔,「號筒末次吹響的時候」(林前十五52)正是主再來的先兆。撒迦利亞書提及末日所有人皆要來守住棚節,所以住棚節在猶太人來說是與耶和華的日子有關,而對基督徒來說就是預表主再來的節期。在吹角節與住棚節之間就是贖罪日。
三、對罪的反省
第二個問題是關於經文的上下文,我們看見上下文是主對律法的回應,而這段對話一直到七章為止。人對自己罪的反省常常從輕,而主就是對神的教導作出指引。雖然主的對話表面意義很簡單,但實際在應用上卻有不少問題,為甚麼「向弟兄動怒」及「看見婦女就動淫念」會引來這樣嚴重的責備?其實主對律法的教導與當代猶太拉比的教導相似,就是為每一條律法築一度籬笆,摩西律法說明建造房屋時要建欄杆(申廿二8),而撒但指出神為約伯四面圈上籬笆圍護他,所以約伯才可以成為完全人。而主所作的就是在各方面為我們圈上籬笆。
四、圍護我們的籬笆
「向弟兄動怒」的教導是跟據該隱的故事,該隱因為獻供物不被悅納而向弟兄動怒。神不是說他已犯罪,而是罪已伏在門前,但該隱不理會神的警告,結果殺了他的弟兄。「看見婦女就動淫念」最經典的例子是大衞,他看見拔示巴沐浴而動了淫念,若他保守自己留在籬笆之下,就可以制伏心中的罪,但大衞卻一步一步的越過籬笆,結果犯了姦淫的罪。主又說甚麼誓都不可起,但我們總有起誓的時候,在法庭的時候、在婚禮之中人也會起誓。主在此要提醒的是人起誓的責任,不要以為沒有後果,士師耶弗他就是因起誓犧牲了自己的女兒。
五、大痳瘋得潔淨所獻的禮物
我們若翻閱利未記十四章三至七節,比較十六章贖罪日所獻那「歸與耶和華」和「歸與阿撒瀉勒」的祭,可以看見它們的相似。前者是個人而後者是團體的祭。「歸與阿撒瀉勒」與大痳瘋得潔淨者所獻的活鳥最後同樣是活在耶和華面前。雖然猶太古藉記載他們會把那「歸與阿撒瀉勒」的公山羊推下山崖,但聖經的吩咐並不是這樣,它背負世人的罪活在曠野中,所以是一個活祭。希臘文舊約聖經將「阿撒瀉勒」譯作代罪羔羊,正預表主不單為我們除罪成為死祭,更要與我們同在成為活祭,並且活在曠野中。「曠野」原文(מִדְבָּר)的字面意思是「在話語中」,聖經中曠野是神對人說話最多的時候,我們也應在主裏活在神的話語中,預備迎見主的再來。
問題思想:
馬太福音(四)──潔淨自己預備迎見新王
- 詳細內容
- 講員: 蔡仕光
- 分類: 主日信息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