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造每個人都不一樣。各人有各人的個性、特質。不同成長的背景、身邊的環境、所遇上的人和事……在我們成長過程當中,慢慢形成今天的「我」,包括我們的價值觀、處事的方法、性情……

  當不同的「我」走在一起的時候,好自然地有相近的價值觀、同一理念或許同背景和階層就會走一起。與此同時,也產生了不同的圈子之間互相有矛盾,甚至互相排斥。人與人之間也會因著理念、對事情看法、處理事情的做法、與人溝通態度都影響互相的關係。

  今日我們生活當中不知不覺可能得罪不少身邊的人,最多傷害到的可能是最親的,如父母、子女,尤其配偶。但好多時都能「牀頭打架牀尾和」,古語又話「打死不離親兄弟」,「虎毒不吃兒」。因為我們之間有個很親密的關係。我們不一定有同一個意念、同一個價值觀,卻可以彼此接納、彼此寬恕。

  但今日在教會中講接納,我們可有想過今天我們與大多數弟兄姊妹之間雖然沒有血脈關係,但是我們有共通的地方,就是信同一位創天造地的神、同一個天上的父、同一位救主耶穌基督、得著同一個救恩和有同一個屬靈的生命。但同時又有個別的不同,有不同年紀、成長背景、性格、階層、身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情,對事情看法和處事方法,但在教會當中尤其在我們信仰上的ㄧ些做法、社會價值看法、教會在社會上的角色、教會傳統一些觀念……當然有些時候對真理上理解。

  以下例子中各人有不同的體會和看法。當身處其中可能又會有不同的取捨。

 

個人方面:

  找工作的時間,當然希望不影響聚會,但有些時候不一定在我掌控之中。輪班,隨時候命…… 或家庭有經濟壓力,需要常常加班或找多份工作,但影響參加聚會;選擇的學校是否一定要基督教中小學…… 或一間學風好,但是天主教辦的;入大學選擇那一科,很多青年弟兄姊妹的考慮就當然要出路好,機會多的;看的電影要是甚麼種類呢…… 福音電影,關於信仰的不多會在戲院可以看得到。

 

教會方面:

  某次團契戶外是否應該自由奉獻或教會支付?

  推卻服事邀請,因為很希望外出旅行。

  團契探訪安排。一個服事小組的弟兄想探新婚家庭,另一個姊妹就提出年長體弱的肢體,可是各不相讓。久而久之就很難認同對方。

  在福音部有些同工比較活躍外向,認為需要多些街頭佈道,多作個人佈道,但也有部份同工較傾向以佈道會的形式來傳福音。

  有弟兄姊妹好熱衷用詩歌傳福音,敬拜。強調要成立詩歌敬拜隊……

  在教會中有不同的意見和取向是很普遍,但肢體需要很健康的一同交通尋求。這實在不容易。往往各人都不容易把自己的見解和面子放下。並可能落入一個帶著有色眼鏡看肢體心態,更壞就是落在一個論斷肢體的網羅當中。傷害弟兄姊妹之間的感情,失去和睦,也破壞教會合一。

 

為何不能彼此接納?

  • 自己比别人堅強,站得穩──你可能認為我不切實際。現今沒有多少信徒會認為自己比别人堅強,只有説不成。少些承担。但骨子裡卻存着驕傲。我可能不成,但我懂得批判。
  • 存著驕傲,輕看别人:自以為自己才是對,才正確領受──自己的主意比别人好;或别人總是不完美。
  • 輕易就論斷别人:從不切身處地去了解對方──别人選擇,教會所定規當然有其考慮的要點。
  • 不從别人的益處著想。

 

保羅時代的羅馬教會

  保羅時代的羅馬教會有猶太信徒、有希臘信徒,相信還有一些其他背景的信徒。因文化上的差異,宗教背景的不一樣。最明顯是食物和守安息日上的分歧。

  從保羅對羅馬教會的教導和他自己的改變,並他所領受的耶穌基督身上有一點學習。

 

羅馬教會肢體間的矛盾

  保羅在羅馬書第十四章藉著當時羅馬教會肢體存在著不同的規條,甚麼食物不可食,甚至守著食素,怎樣守主日節期帶出教會裏肢體間的矛盾,甚至彼此論斷。保羅在羅馬書十四章指出當時在羅馬教的猶太人和外邦信徒之間的矛盾。當時外邦信徒食肉而猶太信徒卻怕吃了不潔淨的食物,故只食素,卻被外邦信徒看為信心軟弱,又輕看他們。反過來猶太信徒論斷那些吃肉的弟兄,吃了不潔的食物。

 

神眼中的猶太和希臘信徒

  「猶太人和希臘人並沒有分別,因為眾人同有一位主;他也厚待一切求告他的人。因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羅十12,13)

  保羅早就已經說明猶太人和希臘人並沒有分別。因為大家都有同一位主,因為主亦恩待一切呼求祂的人,不管是希臘信徒或者是猶太信徒。並且凡求告祂的名的,就必得救。換一句話説無論是猶太人或希獵人,只要他求告主的名就能夠得著救恩。

  在猶太人的眼中可能認為自己才是神的選民;反過來希臘人卻認為自己有堅定的信心。但在神的眼中卻没有分别,只要求告主的名,就必得救。

  保羅更指出神是一視同仁,無分先後和輕重。「因為神將眾人都圈在不順服之中,特意要憐恤眾人。」(羅十一32)呂譯:「因為上帝將萬人都圈住在不順服之中﹐好憐恤萬人。」

  不管是猶太人或希臘人,在神眼中都把他們看為不順服的。但神都因為那不順服的,而特意要憐恤衆人。猶太人和希臘人各自都認為比對方好一些,堅強一些,高一些屬靈一些。

 

如何面對信心軟弱的肢體

  「信心軟弱的,你們要接納,但不要辯論所疑惑的事。有人信百物都可喫;但那軟弱的,只喫蔬菜。喫的人不可輕看不喫的人;不喫的人不可論斷喫的人;因為神已經收納他了。」(羅十四1-3)當我們面對信心軟弱的肢體時,我們要接納他。

 

那怎樣做才能做到接納對方?

  • 不可輕看對方──換個角度即覺得自己比别人好,心裏存著驕傲。
  • 不可論斷對方──往往認為自已是對的,對方不對。「因為神已經收納他了」。原文收納和接納是一個字。換句話説難道神已接納了他,我們卻能不接納他嗎?
  • 唯有存心謙卑,看别人比自己強才能不輕看别人,不論斷别人。「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二3-4)
  • 「我們堅固的人,應該擔代不堅固人的軟弱,不求自己的喜悅。我們各人務要叫鄰舍喜悅,使他得益處,建立德行。因為基督也不求自己的喜悅,如經上所記:『辱罵你人的辱罵,都落在我身上。』」(羅十五1-3)
  • 擔代就是擔當別人的重擔,更是要帶著寬容和忍耐的意思。保羅提到我們,就是他也和其他的肢體,就是那些信心堅強的,要擔當,寬容和忍耐信心軟弱的弟兄。可能當對著信心軟弱的肢體會有點意見……感覺這樣做會更好;那樣處理又會成熟點……總是有些地方不夠好。

  例子:不可停止聚會

  考試期間,往往少年人要留在家溫書,不會返聚會。只有少部分仍然團契。曾經有經歷過有少年人起初不返聚會,但返聚會後又不認為少了很多時間溫書,反而溫書比先前要專心。導師對未能返團契的加以鼓勵,或許給他們一些建議怎樣溫習會有成效,可以有時間返聚會,或早些返聚會所溫書再聚會……

  • 不求自己的喜悦,而是各人要叫鄰舍喜悅,其目的是要使他得益處,屬靈生命得被造就。不求自己的喜悅就是不以自己為中心,不為自己的喜好或者益處作為出發點。反而是為了鄰舍的益處讓他喜悅,使他得到造就,建立一個信心的生活。讓他喜悅不是為著討好他,目的是要建立他。

原因是甚至乎基督也不求自己的喜悦。祂為拯救我們甘願承受一切譏誚,辱駡,並釘身十字架。在上十字架前仍禱告説,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太廿六39)。他完全不求自己的喜悅。更何況我們那相對微不足道的付出和捨棄。

  • 「但願賜忍耐安慰的神,叫你們彼此同心,效法基督耶穌……所以,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使榮耀歸與神。」(羅十五5,7)保羅提醒我們這個關係是一個彼此雙向的關係。並且「願賜忍耐安慰的神叫你們彼此同心,效法基督耶穌。」呂譯:「但願賜堅忍和鼓勵的上帝﹑賜給你們彼此間同樣意念﹑依照著基督耶穌的榜樣。」換句話說忍耐和鼓勵或者安慰都是從神而來,是神賜的。源頭是神。彼此同心,彼此有同樣的意念,這些都是按著基督耶穌的榜樣學習。
  • 最後保羅在羅馬書十五章7節再次提醒我們要彼此接納。不是單方向的接納而是要彼此接納。假若是單方面接納對方,就不能彼此同心,也沒有效法基督。

 

至於我們要怎樣接納弟兄姊妹呢?

  「……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様,使榮耀歸與神。」(羅十五7)

  那是一個無條件下就接納了我們,一個不堪不配的罪人。因祂接納了所以甘願從高天降生成人,受著肉身限制,最終受苦並為我們的罪釘身十字架。

  不是在一個有前設的條件下才接納我們的弟兄。不是要求別人先放下身段才願意接納對方。反過來是先放下自己身段去接納對方,正如基督接納我們一樣。我們這樣彼此接納,就能將榮耀歸神。

  這個接納就是神的接納。正如羅馬書十四章3節「……因為神已收納他了。」這處的收納就是先前所提及的接納。基督所接納的也就是指神所接納的。而神接納一個人不是按他信心的程度如何,也無論他對事情的看法如何,以及屬靈事物的作法如何。故此即或是彼此之間有很大的差異,都要互相接納。為的是挽回軟弱的肢體,為他得益處,使他得到造就,彼此建立德行。當然這裡講的不是接納真理上的謬誤或異端,也不是接納神不喜悅的事。而是接納那個已信主得救,有同一生命的弟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