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分類: 主日信息2016

經文:太9:9-13;可2:13-17;路5:27-32
詩歌:341首


背景

  馬太又名利未,是個稅吏。在主耶穌的時代,稅吏受到猶太人極度的憎惡,因為他們壓迫百姓交稅,並常多收稅項 (見路19:8的撒該),訛詐他人,所以他們多是富有的,更甚是他們替羅馬帝國効勞,好像賣國賊。他們在法利賽人眼中亦是「罪人」,因他們與外邦人接觸,並在安息日工作,所以被視為在禮儀上不潔的人,甚至猶太拉比更教導學生不應與這種人吃飯。總括而言,稅吏在以色列人中就好像社會的渣滓,不受歡迎,是常被孤立的一群。

  馬太福音9章1節「耶穌上了船,渡過海,來到自己的城裏」。從馬可福音2章1節,我們知道這城就是迦百農,而不是拿撒勒,因主在拿撒勒不受歡迎,那裏的人曾想推主下山崖(見路4:14-31)。所以主之後到了迦百農,在那裏開展祂的工作。這城成為了主工作的基地,所以稱為「自己的城」。按資料指出當時迦百農的人口只有1000至1500人。主就在迦百農行了許多神蹟,如馬太福音8章記述醫治百夫長的僕人、醫治彼得岳母、趕鬼治病,之後主坐船渡過加利利海,途中卻遇風浪,他平靜風浪。之後到了加大拉 (格拉森),將鬼從兩人身上趕出去,之後便回到迦百農,醫治一個癱子,藉此宣告他有赦罪的權柄,接着便呼召馬太。

 

馬太蒙召

  馬太福音9章9節「耶穌從那裏往前走,看見一個人名叫馬太,坐在稅關上,就對他說:你跟從我來。他就起來跟從了耶穌。」主耶穌主動向馬太呼召,對馬太來說實是太突然,出乎意料,特別是當我們想到他稅吏的背景,在社會上為人所篾視、撇棄和孤立的賣國賊,在宗教上又是不潔的罪人,竟然被這位當時名聲在加利利已傳遍四方的主耶穌主動接納,呼召跟從,實在令馬太和旁人驚訝,難以想像!我們不知這次是不是馬太第一次遇見主,還是之前已認識,好像彼得、安得烈一樣,主在革尼撒勒湖呼召他們時,他們早已認識主,並且認他為彌賽亞(約1:41,42)。但無論是初次或再次遇見,馬太在這人口不太多的迦百農城裏,必定聽過主的事情,甚或看過他的神蹟,如馬太福音8章所記載的事。

  當主呼召他時,他立時有反應,毫不猶疑就起來跟從了祂。從路加福音5章28節「他就撇下所有的,起來,跟從了耶穌。」我們想想一個稅吏要撇下他的工作,真是絕不簡單!他不但失去豐厚收入,並且不能回頭重當這工,不像當漁夫,他們可以輕易重搭漁夫的工作。馬太撇下稅吏的工作,就表示一種義無反顧的行動,一心來跟從耶穌,這好像以利沙蒙以利亞呼召,他便宰了一對牛,用套牛的器具煮肉給民吃,隨後就起身跟隨以利亞服事他(王上19:19-21)。有人這樣形容馬太的改變:「他失去了優差,但找到了依歸;他失去可觀的收入,但找到尊榮;他失去舒適的保障,但找到夢想不到的經歷。」更重要的是他成為了十二使徒之一,更大的尊榮是寫了《馬太福音》!

  我們怎樣回應主的呼召?我們的回應是「立時」,還是遲延?願為主撇下什麼?

 

「撇下與跟從」

  這裏「跟從」的希臘文在新約中用了92次,若只集中「跟從主」的事上,不少時候是指跟隨主的羣眾、門徒和以色列人,但若是用於主呼召人或主對跟從他的人的要求時,「撇下」或「捨下」就成為被呼召或跟從主的人的標記或要求。所以好像兩類的「跟從主」,一類是因神蹟、得醫治、得餅吃等來跟從主,就像昔日許多以色列人一樣,可惜他們的結局多半是離棄主;另一類的「跟從」,卻是需「先撇下」來跟從,這樣的跟從正是主所要的。今天我們是跟從主的羣眾,好像昔日因看見神蹟、得醫治、得餅吃來跟從,還是真正回應主的呼召,成為「撇下一切」跟從的人?

 

生命改變

  馬太福音9章10至11節「耶穌在屋裏坐席的時候,有好些稅吏和罪人來,與耶穌和他的門徒一同坐席。法利賽人看見,就對耶穌的門徒說:你們的先生為什麼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飯呢﹖」和合本聖經在此沒有說明在那個人的屋裏,但其實原文直譯是「那房子裏」,「房子」帶冠詞,是指在馬太的家裏。在路家福音5章29節「利未在自己家裏為耶穌大擺筵席」,這就更清楚說明是在利未家裏。

  馬太為主大擺筵席,可能有三個目的:他想表示對主的尊崇和感謝,並公開見證他棄惡擇善,還可以介紹他的朋友給耶穌認識。他的學習也可成為我們的榜樣,我們對主存多少尊崇的心?可有常與主親近?主可否從我們身上得滿足?我們信主重生後的見證是否顯明?我們行事為人能否顯出分別為聖?我們有沒有介紹朋友給主認識,向他們傳福音?主擺我們在不同的崗位和位份上,好讓我們向身邊不同的人傳福音,就好像馬太邀請他的朋友:稅吏和罪人來認識主一樣。今天我們傳福音的心志如何?我們最近一次傳福音或邀請親友參加佈道會是幾時呢?是沒有朋友可傳福音,還是傳福音的心淡退了?

 

主愛罪人: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

  當時法利賽人和文士向耶穌的門徒發怨言說:「你們的先生為什麼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飯呢?」在他們眼中,接觸這些人已令人不潔,更何況與他們吃飯。因為在古代大部分羣體中,聚餐是一項重要社會和宗教習俗,誰有資格參加,誰被摒諸門外,都有清楚的界線規範。所以在法利賽人眼中,耶穌與這些人一同吃飯,就表示主已把他們納入自己的社交圈內,接納他們,而且暗示主寬容他們的行為。這時,主為了澄清自己的身份,以及說明自己的使命,他就用了一個醫生的比喻,馬太福音9章12節:「耶穌聽見,就說:康健的人用不着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拯救罪人是主的使命,祂藉此向法利賽人表明:對於何謂「罪人」的看法,跟法利賽人是完全不同。對法利賽人來說,罪人就是人違反了按他們所詮釋的律法條文,但對主來說,凡仍舊對抗神旨意的都是罪人。法利賽人認為自己在神面前是公義健康的,因為他們界定公義為守他們律法的方式,即他們的「祭祀」,但他們卻對自己在神面前真正的罪視而不見。

  主接着說「經上說: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這句話的意思,你們且去揣摩。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大9:13) 主當時與這一羣罪人聚集,馬太曾是他們的一份子,但他已經歷到耶穌以憐憫發出的拯救呼召,所以他這時就把自己犯罪的同伴帶到主前,希望自己的朋友也能同得拯救,這正是主來世上的目的,因為「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19:10)

  當我們再對比馬太福音、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按馬太蒙召的記載,就會發現獨有馬太福音記錄主引用「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我們曉得馬太福音是稅吏馬太所寫,而馬太福音比其他福音書更多引用舊約經文,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馬太福音的主要對象是猶太人,但我想馬太在此記錄此經節,可能還有一個原因。這節經文是引自何西亞書6章6節,這經文前後說出神勸以色列人誠心歸向祂,並指責他們虛偽的行為,馬太從主身上看見憐恤,經歷主的愛,相對法利賽人和文士何等虛偽。馬太是當事人,他實在深深經歷在遺棄中被接納的愛,經歷何等大的憐恤,這都不能從那些偽善的法利賽人身上看見,他們只着眼於遵守外面的規條禮儀,反失去內心對神對人真誠的愛,所以當主引用此經文,我想馬太內心實在很有感受和共鳴!

  我們今天對主拯救之恩,是隨着年日而淡忘,還是更感恩?若我們體會自己已蒙很多的赦免,我們必有更多愛的回應!

  這也讓我們看見主寶貴人的內心──「憐恤」,多於外面的工作──「祭祀」。何西亞書6章,就是責備那些虛有其表的以色列人,一面祭祀,一面卻行惡,內心沒有真誠轉向神,所以願主幫助我們,祂知我們內心的光景,除去我們內心的不潔、不忠和自義,使我們能專一從心底裏愛祂,從而遵行祂的使命,為祂工作。

  另外,法利賽人和文士本是非常熟悉舊約聖經,很可惜他們卻是敵擋拒絕主的人,實在成為我們的尷尬!他們雖認識神的話,卻因自義、硬心,按己意和遺傳來詮釋神的話,使他們瞎眼,遇見主卻不知是主,還敵擋主,活在黑暗中仍不自知!這提醒我們需常存謙卑柔軟的心,不要剛復自恃,多用功在神的話上,更要按正意分解聖經,使我們按他的話而行。

 

結語

  那麼,「來跟從主」的呼召是否只是對馬太或十二使徒,還是對所有罪人呢? 主用對罪人的呼召來比喻馬太的蒙召,一方面指出馬太實在是罪人,另一方面表示主呼召馬太跟從他,同樣地祂也呼召罪人跟從祂,所以罪人蒙召,不單是蒙拯救得赦罪,也須蒙召跟從!因此稅吏馬太的蒙召經歷,也成為我們每一個蒙召罪人的榜樣,讓我們看見主在我們身上的心意,並曉得我們實在蒙了極大的憐恤,激勵我們不要作一班跟從主的羣眾,而是甘願「撇下一切」起來跟從主的門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