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生活短文】
教養孩童
黃聿源
讀經:
- 箴廿二6:「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 創十八19:「我眷顧他,為要叫他吩咐他的眾子、和他的眷屬,遵守我的道,秉公行義,使我所應許亞伯拉罕的話都成就了。」
- 申六6-9:「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裏、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也要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並你的城門上。」
這次我們說到教養兒女的問題,我們基本上分開兩方面來交通:頭一方面說到以家長在家庭中這角度來看,怎樣來教養我們的兒女;另外就是以教會的角度來看,我們如何教養我們在教會裏的小孩子,如何從小就教導他們。
我們首先來看一段聖經,箴言22章6節:「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這節聖經說到教導兒童、兒女的重要性,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許多時候,我們照一般人的看法說:「小孩子不懂事,要等他長大以後才教導他。他現在這麼小,不用緊張。」其實這樣的想法是很錯的,我們知道小孩子所學的東西,他們到老也不會忘記。而且在年紀越小的時候所學的東西,對他人生的影響是更大的。許多人都明白這一點,就是教導小孩要在他們年紀很小的時候就應當開始。照一般研究教育的人的看法,在六個月開始就要教育孩子。由六個月開始到六歲所學的,在他一生中記得最清楚,影響他最大。我們以為他不懂事的時間裏,我們對他的教導卻是對他一生影響最大。從他出生到世界上,一般來說,除了人的本性以外,他並未受任何影響。你教他甚麼,向他說甚麼,他就第一手、第一次的接受下來。我們也曉得人的心、人的頭腦的作用,你越早教他的東西,就進到他的裏面越深,進到他的下意識裏去,這些他一生都記得。所以我們教導小孩子,越早、越快教他,對他的益處就越大。因此我們不要說:「小孩子不懂事,等他懂事才教他。」其實若等他懂事以後,他裏面已經有許多先入為主的觀念,到那時才來教他,就要糾正他許多的錯誤的觀念,就要花許多工夫,許多時候還得做許多消極的、拆毀的工夫,這是十分困難的。
要使孩童走當行的道
聖經不單對我們說教導、教養小孩子非常重要,還有更重要的是教導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這就是我們說到教養兒女的重點。我們知道今天許多人著重教導的,許多未信主的非基督徒也很著重教小孩子的,許多人甚至未出世就胎教。有些人播音樂給他聽,放在肚子上播給他聽,這時候就開始教他。那些未信主的人都這樣著重,我們基督徒不單著重小孩子的教養,我們更著重的是如何教他,要教他走當行的道,這是關鍵。不只我們知道要從小教導,而且我們要知道怎樣教,教些甚麼。所以我們說到教小孩子時,不單說到何時開始教、怎樣教,還要想到教些甚麼能多決定他、影響他、能幫助他一生一世行在正道上,行在主的話語裏,作神喜悅的人。這就是我們所說教養兒女的重點。
其實在聖經中我們看見神在每一個基督徒的婚姻和家庭裏,是有最少三方面的目的。第一個目的,婚姻是為個人的需要。神看亞當獨居不好,就給他一個夏娃,這是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神說要他們生養眾多,遍滿全地,這是說到生養。而第三方面祂要祂的子民、祂的兒女的家庭所生的兒女,要教導他們作敬畏神的人,來遵行神的旨意。所以作為基督徒的父母,作為基督的家庭,我們不單要生兒女,我們有很大的責任來教導他們遵行神的旨意。
神很祝福亞伯拉罕,亞伯拉罕成為我們信心之父,他信心的生活上給我們很大的榜樣;但亞伯拉罕另一方面也成為我們很大的榜樣,就是他如何教導他的兒女。在家庭的教導上他有很好的榜樣。創世記第18章19節,神說到亞伯拉罕時有一句說話,神說:「我眷顧他,為要叫他吩咐他的眾子、和他的眷屬,遵守我的道,秉公行義,使我所應許亞伯拉罕的話都成就了。」這裏神說到祂在亞伯拉罕身上和他的家庭的心意。祂說祂眷顧亞伯拉罕,有幾件事要注意的,就是要他吩咐他的眾子和他的眷屬遵行神的道,這是頭一方面。第二是要叫他們秉公行義,說到他們的行為。第三方面是叫神所應許亞伯拉罕的話都成就了。我相信這節聖經成為亞伯拉罕帶領他的家庭的原則。他如何教導他的孩子呢?
- 要遵行神的道;
- 要秉公行義;
- 要成就神的旨意在他們的身上。
我相信我們作為基督徒的父母,我們也當學習亞伯拉罕這樣的心意和心志來教導我們的孩子,來行神的道,來秉公行義,過公義、敬虔的生活,要他們遵行神的旨意,以成就神的應許和旨意作為他們人生所追求的目標。所以我們差不多可以說那節聖經(創世記18章19節)就給我們看見作基督徒父母教養兒女的方針、目標、原則都在那裏。今天我們在這裏說到教養兒女,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這裏說到教養兒女,使他行當行的道,就好像我們剛才所說神在亞伯拉罕身上三方面的心意。亞伯拉罕教養兒女有三方面的方針、原則:實行神的道、秉公行義、遵行神的旨意、成就神的應許。所以當我們說到教導小孩子的時候,其實我們也是這樣教的。如果你讀聖經,就會看到許多聖經的教訓,教訓我們如何來教導小孩子。
要按著聖經的真理來教導孩童
其實最重要、最基本的一點就是我們如何按著聖經的真理、按著聖經的教導來教導我們的小孩子從小就敬畏神、遵行神的道、遵行聖經的道理。這是我們教導的基本原則。如果我們讀申命記第6章,那裏神對以色列人說,祂把律法給他們,不單給他們自己遵守,還有要叫他們教導他們的兒女。申命記第6章,頭一節開始說遵行神的律法是很重要的,他們要教導他們的子子孫孫來敬畏神,來遵行神的律法。怎樣才能叫我們的子子孫孫敬畏神,來遵行神的律法呢?這裏說到我們作基督徒父母的如何教導我們的兒女,讓他們能明白神的說話,而且能遵行神的說話。所以由第6節開始到第9節,這裏說到要用盡各種各樣的方法、方式、途徑來教導他們。所以那裏說:「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裏、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也要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並你的城門上。」這裏其實是說到許多種方法、途徑來教導,原則就是隨時隨地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來教導他們,這是最基本一個教導兒女的原則。所以我看見許多基督徒的家庭放許多經節在這裏、在那裏,其實也是這一種心意,希望小孩子多接觸神的說話,這樣比放許多其他照片更好,這是有好處的,但這不一定是唯一的做法。其實我們要教小孩子從小就接觸神的說話,從小就能夠明白聖經的教導而遵行神的教導。當然許多時候小孩子不認得字,要靠我們大人用口來講的,要靠我們大人用口來教的,教他們從小就懂得敬畏神。我們看見新約聖經裏面保羅說到提摩太,提摩太的信心、他的信仰從哪裏來的呢?保羅在提摩太後書第1章第5節就講出來了。保羅說:「想到你心裏無偽之信,這信是先在你外祖母羅以,和你母親友尼基心裏的,我深信也在你的心裏。」你讀到第3章第15節,保羅又再題起:「並且知道你是從小明白聖經,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這裏說到提摩太自小從他母親、外祖母那裏接受教導,明白聖經的說話。因此保羅知道提摩太是從小明白聖經、認識聖經的。這是頭一件事我們要教導小孩子注意的。
當然今天世界上有許多理論、許多說法、許多做法,未信主的人有許多他們所謂的原則。新加坡的教育部說到要自由發展,要發展他們自己的興趣、恩賜,不要常常糾正他,要讓他自然發展他自己的喜好……等等。這是世界上的人的說法,但我們知道這樣的教導方法就使到現在我們這時代,甚至新一代成為不受約束、不認識神、悖逆神的一代。這一代人是因我們這樣教出來的,教育是這樣教,學校是這樣教,家庭也是這樣教,這樣教出來的孩子根本是無法無天的,這是因為他們這樣教。不要以為小孩子不懂事,其實從小這樣放縱他,最後他就成為這樣一種人,有這樣的一種性格、思想和心理。雖然許多時候他小時候父母所教他許多東西的內容,他不一定記得,但是他的那種方式、態度、方法的影響是很大的。如果父母凡事都放縱他,說:「他不懂事,由他罷。」在這樣情況下教導出來的小孩子,必是放縱的、不受約束的;你說的話他不聽的了。他的態度就形成他的心理是這樣,以後要教他也很難、很麻煩。他甚麼也不聽,甚麼也不理,因為他是這樣教出來的。所以我們作為基督徒,我們知道聖經的教導不是這樣的。
應盡早把聖經的真理教導孩童
其實我們要越早、越小的時候教他敬畏神,越早、越小的時候教他認識聖經的真理,要照著聖經的原則來教導他。許多時候你會說:「在他不明白的時候,就教他這樣做嗎?」但其實不是他明不明白,而是你父母知道是如何做就如何教他。譬如說教他順服、聽話,這是很重要的一點,這是基本的原則。你千萬不要說:「他不懂事,卻要他常常聽話,這豈不是很慘嗎?」其實不是這樣,而是對他這個人的性格的造就。他的態度,他做人的心態的形成就是這樣。所以許多聖經裏面的真理,其實透過父母可以從小就教他,甚至你從小教他認識神、敬畏神。
許多時候從小就可以教他,譬如教他祈禱,許多人教他吃飯之前祈禱,這是很好的,讓他對神有認識,知道吃飯要祈禱、要感恩。其實許多人以為:「小孩子這麼小,他哪裏會認識神?」我們這樣的想法是很錯的,其實小孩子對神的認識比大人更敏感、更直接、更容易明白。你告訴他這世界的東西是神所創造的,我們所吃的東西是神所賜給我們的,他們接受得很簡單、單純,比大人更容易明白。「這些飯是神所賜的。」大人會說:「胡說!這是我賺錢賺回來的。」小孩子不會這樣想的,當你說是神所賜的,他就懂得感恩。你說他不明白,但明白不明白是另一個問題,我們將真理、事實教導他們,讓他們從小接受按聖經所啟示的真理,對神的認識,對做人很基本的原則,要他誠實,要他順服。你知道小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懂得不順服,很小的時候就會不誠實的,你不要以為沒有人會教他這些,人的本性就是這樣的。所以許多時候我們不認真的來教他們,到我們醒覺的時候就太遲了。
要教導正面的觀念
但我們知道,許多時候我們教的時候很容易說一些消極的事,照我看,小的時候我們要教他們正面的事,不要教他消極的東西。不要說:「你不要說謊!」其實不要這樣說,而是要教他說話要誠實。又或者教他不要悖逆,不是這樣說的,卻應教他要順服。總要說正面的事物。為甚麼呢?許多時候,小孩子很小,你教導他,你說甚麼,他就接受下來。許多時候,人的本性是這樣的,你說消極的事物,他就反而去做。羅馬書第七章也是這樣說,你叫他不要貪心,他就貪心;你叫他不要悖逆,他就悖逆。因為人的本性是很特別的。因此我們教導小孩子聖經的原則、真理時,要教他正面的,教他感恩。不要說:「你千萬不要不信神。」不要這樣說,而是要直接跟他說:「這個神很愛我們,我們的天父創造萬物。」將正面的教導他,讓他從小在心中就有神,心中就知道要敬畏神,知道要感恩:「因為神很好,神很愛我們。」所以將神的正面、神的愛教他,說正面的東西,說到神是我們的天父,祂照顧我們的需要。你教導他,他知道天父照顧我們,給我們雨水,給我們陽光;如果你將正面教給他,他心中就對神有正確的認識了,因為世界上給我們對神的認識都是消極的,都是反面的。
他未曾入學校以先,你先將正面的講給他聽──有神,人由神所造的,世界一切萬物都由神來的。他就接受了這個教導。將來他上學,老師教他人是猴子變的,他心中知道:「不是的,我知道人是神所造的。」如果反過來你不說,老師卻先教他人是猴子變的,他先接受下來,在主日學裏你說人是神所造的,他就說:「不是的,老師說人是猴子變的。」所以他裏面先入為主的概念,就成為他的思想。這樣你說正面的他就抗拒了,他就不信,他就反抗了。所以我們在他越小時教導他正面的聖經真理原則就越好。你不必跟他辯論,你就正面直接告訴他就可以了,講到神的救恩等等。
要帶領他們接受救恩
好了,當他一知道自己有罪,一知道自己做錯事(多少歲我們很難說,有些人很快,有些人三歲已知了,有些人兩歲多都可以知了,一般上四歲都可以知道自己犯罪,知道自己做錯事),你除了告訴他這是不對的,是做錯事,我們也應當教他悔改。要教他如何悔改,不單要他向爸爸、媽媽說對不起,也要教他向神悔改。那時,當他知道甚麼叫作犯罪時,你應該將神救恩的真理告訴他。你千萬不要說現在還不是時候,等他十多歲自己聽道才明白,其實不是這樣的。當他知道自己犯罪的時候,你就應該教他悔改;你教他悔改的時候,你就應該將救恩告訴他。如果不是這樣,那是絕望的。人如果犯罪之時,沒有救恩,這是很痛苦的,是無望的,是絕望的。所以小孩子從小的時候他就應該知道他犯罪,神為他預備救恩。這樣他就可以悔改,接受救恩。如果他從小這樣明白、這樣接受,那他對救恩的認識很直接,就不是理論上的,不是教義上的教導人,是直接,是他自己生命的需要上的,他認識到有神。起初在他小的時候你教導他有神,後來你教他神是我們的天父……等等。漸漸他知道他犯罪得罪神,他靈裏面馬上知道:「我犯罪,神就不開心,神不喜悅。」那怎麼辦?教他悔改,將救恩告訴他,讓他明白神的心意,知道神在主耶穌裏為他預備的救恩,讓他願意來接受神的救恩,讓他罪得著赦免。這是很直接的,所以你覺得有些人很小的時候他就懂得信主了,他知道主的救恩。這不是理智上的問題,不是理性的問題,是他心靈裏面的需要,他需要接受救恩,才能夠解決他心中因犯罪而帶來的痛苦。這是我們作父母要注意的,我們對此要很敏銳。這是說到教導的方面。
管教的問題
當我們說到教導兒女時就牽涉到另一個問題,就是管教的問題。我們知道如果樣樣用教導能解決,那就很容易了。你教他,他就聽,你叫他這樣做他就這樣做,那我們想定一套東西來教他就可以了。其實不單是教導,教導以外就需要管教了。管教是在甚麼時候施行呢?就是當小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就是當小孩子做錯事,或者故意做錯的時候。我知道有些小孩子他起初做事做錯不是故意的,而是不知道是錯的。我們要分開,有些是他無知而做的錯事,他不是故意做,他以這是對的,你要把對的告訴他。我的看法是,不要在他很小的時候給許多律法。我看許多基督徒父母有個錯誤的思想,就是給小孩子許多律法:「你不可以這樣,你不可以那樣。」你為甚麼不說:「要這樣,你要那樣。」你為何說:「你不可以這樣」呢?「你不可以說謊話,不可以這樣。」其實我覺得我們要說正面的。我們教導他,好像說他不懂,我們要教他。好像甚麼事呢?有時他做錯事,我們說:「你要對人說對不起。」他不懂,他不去做。如果他知道他做錯事了,這些事許多時是故意做錯的,故意做錯的,或者說他不聽話的那一種。你叫他做的,偏偏不做;不要做的,偏偏去做,是故意的。把東西掉在地上,你拿回來,他又掉在地上。你知道這是故意的。這些故意做的,你須要管教他。這是教導兒女的另一個問題。
現在許多心理學家不贊成管教,他們贊成稱讚。他們說:「他做錯事你不要罵他,他做對事你要讚他。你讚得多,他就常做對的事,不做不對的事。」其實這樣的假設好天真,你問問我們自己就知道,我不會因你的稱讚就常做好的,不做不好的;我不好的也會照樣做。大人是這樣,小孩子也是這樣。所以兩方面我們都注意,我們說正面的給他聽,當然我們也稱讚他做對的事。但是如果他真是做錯事,而且是故意做錯事的,就須要管教。為甚麼呢?因為他要從小就知道他做錯之後的後果是怎樣,他面對的責任和後果是怎樣。如果他做錯事你不管教他,他心中的一個想法就是:「這不要緊的,我做錯事爸爸媽媽沒有罵我,爸爸媽媽也沒有懲罰我,沒有管教我。」所以他的印象就給他大膽去做錯事。他覺得做錯事不須付代價,他覺得做錯事沒有甚麼後果他要去面對的。這樣的印象很不好。為甚麼許多人犯罪?小孩子做錯事很大膽,做了又做。為甚麼呢?因為從來未被人管教過。他做錯事一次又一次,又一次,又一次,次次做都沒有受到應有的刑罰,都沒有受到應有的管教,所以他就不覺得犯罪做錯事是嚴重的。他覺得沒甚麼的:「我做錯了,媽媽不是罵一句就作罷了嗎?」所以因為這樣,他得著這個印象就很不好了;因為這樣,他沒有悔改的心,他沒有改過的心,他就沒有對付這個難處的心。他覺得「做錯事是小事情,媽媽也沒有責罵,那就作罷了。」「責備一句罷了,改天就沒事了。」
因為這樣,在聖經裏箴言23章那裏就說我們要管教,要用杖打他,要管教他 (參箴廿三13-14)。所以我的看法是這樣,小孩子從小當他知道做錯事,又是故意做的時候,就需要管教。許多時候,年紀怎麼小也要管教。千萬不要說他年紀太小,有時一歲或是一歲多,如果他有這傾向,你也是要管教他,那他就知道這是叫做錯事,不可以這樣做,這樣做爸爸不開心,爸爸會罵,甚至會打的。這個爸爸打、罵,這個管教,在他心中就知道這樣做是不對,不可以這樣做。透過父母這樣的態度、反應,他就認識甚麼是犯罪,犯罪之後神的反應是怎樣,發怒是怎樣的一件事。所以這就是管教。
管教要直接
說到管教,我們作父母的一定要注意,許多時候我們的管教一定要讓他知道他受的刑罰是為甚麼。而且這個管教要很直接,千萬不要他今天做錯事,你笑一笑,罵他兩句;過了幾天,他激怒你,你就加在一起來罵他,這樣就不對了。這樣,他心中會覺得這是你的脾氣:「當天你心情好就不罵我,今天心情不好就一起來罵我。」所以這管教就不是因為他不對,管教是因為你不開心,是你發脾氣的緣故。如果小孩子的印象是:「爸爸打我是因為他發脾氣。」這樣你打他就沒用,打死他也沒用。
所以為甚麼那些小孩子的父母這樣嚴打,卻好像得不到管教的效果呢?不是因為他不忍心打,我知道有些父母打小孩子很兇的,打得他滿身都是傷痕,但那小孩子卻是不怕的、不聽的。為甚麼?除了說那小孩子性格很硬之外,主要是我們管教得不對。你將管教、刑罰和他做錯事不是直接連在一起,你讓他覺得是你發脾氣打他,不是因為他做錯事而打他。所以管教不可以根據自己的心情,你今天很開心,他做錯事,你笑一笑,他就過去了;明天你心情不好,他做錯小事,你就大大的打他。他要說:「爸爸今天打我是因他不開心。為何昨天我做錯大事,他心情好,笑一笑就沒事了;今天他心情不好,我做錯小事,就把我打個半死?好,我知道了。將來他心情好我就頑皮一點,他心情不好我就聽話一點。」那他聽不聽話不是那件事情對不對,是看你心情好不好,這是很危險的。這樣小孩子漸漸就很「精」,他懂得逗你開心,他就佔便宜,他會利用你的心情來做錯事。所以許多時候父母給小孩子玩弄在股掌之中,不是父母玩弄小孩子,而是小孩子玩弄父母。因為小孩子掌握了父母的心情之後,他知道怎樣玩弄你,他知道怎樣利用你,他知道怎樣來佔你便宜。所以許多時候我們應該知道管教小孩子不是因為我的脾氣,而是因為他做錯事,所以我要管教他。
管教的目的是要他們悔改
這個管教必須很直接,譬如他做錯事以後,你要馬上指正他;責備他以後,你要管教他。如果需要刑罰他的,你打他。但是打他不是目的,你要注意,你打他以後要他知道你為何打他。然後,你要他想清楚後就要他悔改。如果你的管教不能達到他悔改的目的,那這個管教是消極的。不是我發了我的脾氣就夠了,我們管教他的目的是要他悔改。達到他悔改之後,我們就饒恕他。所以這個管教的整個過程包括了:他做錯事,你要給他知道做錯甚麼,你要給他相應的刑罰,然後你要叫他悔改,悔改之後要饒恕他。饒恕之後就是饒恕了。甚麼叫作「饒恕就是饒恕」呢?好像今天做錯事,你罰了他,他悔改了,你原諒他。你要注意了,第二次他做錯事,你千萬不要連這一單一起說:「呀,你昨天是這樣,今天又是這樣。」如果你這樣就表示你沒有饒恕他。小孩子心裡知道:「爸爸說原諒,其實沒有原諒我。你看,十年以後都題起的。」如果你以這樣的心來刑罰孩子,他心中就會受很重的創傷。那結果怎樣呢?結果是他不肯認錯。為甚麼?因為他知道認錯以後得不著饒恕,不只如此,將來還加重我罪名,多了一項,所以最好我不認,也就少了一項。你打死我也好,我就是不認,反正也給你打了,將來你不可以拿這事再來控告我。所以小孩子很「精」的,如果在管教以後,你沒有原諒他,沒有真正饒恕他,將來他是不肯悔改的。為甚麼許多小孩子父母打死他,他也不肯認錯?因為他知道他一認錯就死了,一輩子就給你拿來告他。所以他死也不認,這是那個心理。
管教的目的是要挽回他們
所以如果父母要達到管教的效果的話,要記得管教的目的是要挽回小孩子,我們一定要記得,神的管教都是要挽回我們。我們如果需要管教小孩子也是為著要挽回他們。這個挽回很重要,所以他做錯事,他如果不肯認錯,我們管教他,讓他悔改、認錯。當他真心悔改、認錯之後,我們原諒他、饒恕他,一饒恕他就饒恕他。不要在饒恕他之後說:「我仍然不給飯你吃。」這就不對了。你饒恕他之後,你真心饒恕他。這就讓他能夠經歷到你真的饒恕他。好像小孩子小的時候,你要吻他,讓他知道你真是饒恕他了。你要吻他,給他感覺到「我做錯事,爸爸罵我,管教我;我悔改,爸爸吻我。」這樣就鼓勵他、激勵他做錯事的時候敢悔改、認錯,因為他知道悔改、認錯之後,他得著饒恕,這是我們天父的心情。如果這樣,他將來在神面前都是這樣願意順服,願意悔改,因為他知道悔改,饒恕之後,能夠得著真正的赦免。所以這個是我們管教小孩子一定要學的。
管教要合乎比例
管教、刑罰和他所做錯的事要相應的,要合比例的。你千萬不要做錯小事就打個半死,做錯大事你就只是笑一笑說:「你明天不要再做了。」這樣就攪亂他了,他不知道甚麼事真的不對,他覺得許多時候好像沒有標準的,好像沒有原則的。如果小孩子覺得父母來管教他沒有標準,沒有原則的,他就大亂了。這個亂許多時候就給他心中一個矛盾,他心中錯誤的感覺有兩樣:第一,是看爸爸的心情;第二,不要讓他知就可以了,如果爸爸不發覺就無事了。他會有這樣的心態。這樣的心態不單不能夠對付他犯罪的問題,並且給他有狡猾在裏面,他犯罪犯得很狡猾。他裝得好像叫你能原諒他的樣子。所以許多時候你明白為甚麼許多小孩子有許多的反應,其實許多的反應是因為我們教他時給他的印象。所以我們教小孩子時一定要給他知道我們的管教是要挽回他,不是因為我們生氣,發泄我們的脾氣,也不是因為我們想傷害他、不愛他。我們承認他是我們的兒女,我們愛他、疼他。如果他明白這點的話,小孩子悔改的心就很強,他願意悔改、認錯的心很柔軟,那他將來到神面前也願意悔改的。這是第二個問題,叫做管教的問題。
在教會中教導孩童的問題
我們現在用少少時間講一點教會的問題。我們知道神有兒女,卻沒有孫子孫女的,所以個個都是神的兒女,這一點很重要。千萬不要以為我的兒子是神的孫,沒有的,所以我的兒子都要作神的兒女。這是甚麼意思呢?意思就是雖然他們是我們的兒女,但是也要帶到神面前,讓他們接受神的救恩,成為神的兒女。這是我們的責任。你千萬不要以為說:「他是我的子女,我信主就可以了,沒問題了,因為他是神的孫。」其實不是這樣的。
如果環境做得到,人力做得到,我覺得我們應該盡早教導小孩子,教小孩子明白聖經的教導。其實很小的時候就可以了,幾個月就可以學的,一歲多你就可以教他的。其實許多時候我們以為他這麼小怎麼能呢?其實是可以的。許多時候小孩子很小,我們教他,不一定講整篇道給他聽,而是教導他正確面對人生或者對四圍環境、對神的認識等等。好像剛才說到父母教小孩子,很小的時候跟他一起吃飯,你對他說要感謝神給我們吃飯,那個印象、那個意識對他們非常要緊的。所以如果我們教會有這樣的環境可以做得到,小孩子很小的時候來到,小孩子都可以有聚會的,當然小孩子的聚會不像我們大人的聚會(比方有講道……等等),但許多時候那個聚會的氣氛、聚會的事實,那個對神的敬拜,其實對小孩子是很重要的。如果他們小的時候他們知道有神,要敬拜神,他對敬拜神、敬畏神的心就影響他整個做人的態度。雖然說我們不是透過這些所謂一套東西來教他成為教友,但我們這樣的教導能夠給他從小對神的心很直接,他知道來聚會,來敬拜神,很小的時候他就知道。他知道我們來到教會中間來親近神,來聽神的說話,很小的時候他就有這個印象,他知道是這麼一回事。許多時候怎樣做法是很難說的,要看那個環境,看我們的條件,看我們的人力。但是我覺得我們須要用一點心思,這方面我們可以做。
其實許多小孩子很小就懂得唱詩、讚美主。我有一個姪兒,兩歲就懂得背許多聖經,唱許多聖詩的。其實你這樣教他、教他,他許多就懂了。雖然他不是完全明白詩歌裏面說甚麼,但是詩歌的歌詞就進到他心中。很小的時候,他就懂得背一兩節聖經節,這一兩節聖經節又到他心中,所以這聖經節在他心中就成為他的記憶,心裏面神的說話有了地位。所以這是我們盡量想辦法可以教導他們的,有少許也好,給他從小有這印象,給他知道來禮拜堂做甚麼的,來敬拜神,來聽神的說話,來讚美主,小小的時候就可以教他。你知道嗎?兩、三歲小孩子也可以背聖經的,兩、三歲小孩子也可以唱聖詩的。你千萬不要看他很小,其實他懂的。他懂得講話,他即是懂的。小子怎樣講說話的?你教他,他就照你這樣講。你怎樣懂呢?人很難明白,人的腦很特別的,你這樣教他,他就懂了,他就懂講許多說話。同樣,他一開始講說話,你就將聖經、神的話語教他,將聖詩教他,他就懂了。他很自然就懂了,神的說話就入到他心中去。當他思想的時候,神的話語就出來了,就好像我們跟他講說話,我們的話入到他心中一樣,所以是這樣很直接的教他。當然你這樣教,不等於他信了主。但是你也要有這樣很仔細的帶他,給他們認識主。
孩童要接受救恩,才能遵行主的話
最後一點,我們一定要明白,雖然我們剛才說,我們要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這樣教他明白聖經的道理等等,但我們要明白一件事,就是我們人有罪性的,我們生下來有罪性的,這個罪性就成為人的本性,足以犯罪。如果我們只是這樣教他,而沒有帶他們接受救恩,生命沒有改變,始終你做不到的,是非常叫人沮喪的,我們大人是這樣,何況小孩子?我們若總是覺得他做不來,沒可能,總是覺得他很頑皮的,這有甚麼辦法呢?帶他盡快認識主,接受主的救恩。生命的改變才能夠有辦法叫他的整個生活改變過來,所以帶他信主是要教導他的一個基本條件。如果他沒有信主,你教他遵行聖經的道理,那聖經是不對的了。你知道嗎?聖經說我們沒有人可以靠自己遵行律法。所以如果你以為小孩子不用信主你都可以教導他遵行律法,你是想證明聖經是不對的。這個事實就是沒有人可以靠自己遵行律法,這是事實。但要怎樣呢?要帶他信主。他信主以後就容易了,就教他靠主,教他祈禱,教他倚靠主,所以父母與小孩子是一同追求屬靈的東西的。如果他有甚麼不對,你帶著他,跟他說他怎樣不對,聖經怎樣說法,叫他認罪、悔改。之後,教他怎樣靠主:「下次如果你有這樣犯罪,有這個心思,你怎樣祈禱,求主怎樣幫你。」你這樣教他,他就有勝過罪惡的經歷,那他就知道原來我可以靠主勝過的。是這樣教法的,你憑著拿籐條不停打他嗎?不是的,你是要教他靠主勝過,如果你這樣教他,他有得勝生活的經歷,他會很開心的,他覺得自己有長進。所以小孩子大一點的時候,我們須要這樣教他,用屬靈的原則教他,不要單用籐條打他。
我想,我就講這麼多,這是個很大的題目,其實是一輩子也說不完的。
問題解答:
一、 聖經裏面有些父母本身很好的,比如撒母耳,但是他們的孩子卻不好,是甚麼原因呢?
答: 這一個就叫我們在神面前要很謙卑。我們要明白一件事實,我們雖然盡我們所能的做了所當做的,但不一定說我們就能完全控制所有的效果。孩子們在神面前怎樣對待神,是另一個問題。當然我們盡我們所能從小就教導他、幫助他,提供各樣環境來教導他,但是都要他個人在神面前有領受,比如相信、順服等,是他跟神之間的關係。所以說神是沒有孫子的,都是兒女,你一定要直接把他們帶到神面前。
我看不單在舊約聖經中的撒母耳,在日常生活中也看見很多例子,我看見許多神所重用的僕人,他們的兒女也有不信主的,這是怎樣解釋呢?如果這是因為那個主的僕人沒有盡力教導他的孩子,他是有責任的。但如果你盡了力量教導他,那就是孩子跟神之間的關係了。但你不可因著這個就說:「如果這樣,那教導也沒有用了。」不是這樣的。這是我們跟主之間的關係,這是我們作父母的責任。縱然有可能你教盡他,他也不敬畏神。但是如果不教,從以利的例子可以看見,我們是有責任的。為甚麼神沒有定撒母耳的罪,卻定以利的罪呢?我相信差別在這裏:以利沒有盡責教導他的孩子,這是他的錯誤。因此,這是我們作父母的與神之間的責任。
註: 本篇信息乃黃聿源弟兄於1997年4月6日,在旺角亞皆老街的基督徒會堂傳講的,問題解答也是由他回答。邱克倫弟兄從錄音中整理(包括信息的題目、分段及小標題),文字信息未經講員過目。這篇交通記錄曾在《活石》刊登,現刊於本網站,是盼望能叫更多人得幫助。